2007/10/10

聖經中的「通達人」

在聖經中「通達人」是個很特殊的種類,但通達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蔡誠牧師認為所謂的「通達人」就是「通情達理」的人。我一直對通達人有濃厚的興趣,再更進一步了解後就更認為通達人是基督徒做人處事的哲學,這是這個部落格之所以被稱為Prudent Man的原因。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聖經中的「通達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通達人的定義

「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箴16:21)「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詭詐。」(箴14:8)

我們先來看看「愚昧人的愚妄」是什麼。倘若以「愚妄的行為」的角度去查找 箴言,就可以找到以下幾種和愚妄有關的行為:

  • 口中驕傲(箴14:3)
  • 口出讒謗(箴10:18)
  • 以行惡為戲耍(箴10:23、箴14:9)
  • 藐視父親的管教(箴15:5)
  • 藐視智慧和訓誨(箴1:7)
  • 喜愛爭鬧(箴20:3)
  • 重覆行愚妄事(箴26:11)
  • 輕易發怒(箴14:17)
  • 惱怒立時顯露(箴12:16、箴29:11)
換句話說,通達人不但不會去行上述愚妄人的行為,而且明白自己該如何作人處事。知道應該運用口中的話語加增人的學問,重視前人的智慧和訓誨,不喜愛爭鬧、不重覆犯相同的過錯,不輕易發怒,但即使發怒也要慢慢的生氣,這些就是「通達人」的智慧。

關於動怒

這讓我想到一個關於嚴回「慢慢動怒」的 故事。顏回有一日向孔子告假回家,臨走前孔子告誡顏回「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路途當中,突然烏雲四起,眼看就要下大雨,顏回看到了路邊的大 樹有空樹幹裡,想進去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囑咐,就又從空樹幹中走了出來。才剛一離開不遠,猛一道雷擊就將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了,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劍撥開了門栓自己進去屋子。顏回到床前一摸,發覺床頭 睡個人,床尾又睡個人!他怒上心頭正想舉劍要砍,又猛然記起孔子「殺人不明勿動手」的囑咐。他點燈一看,床頭睡的是妻子,床尾睡的是妹妹。

天亮後,顏回急忙返回,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 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這讓我還想到年初時和客戶的衝突。我不明事理的就向客戶發脾氣,結果搞清楚後,才發現是我們公司的錯誤和我自己搞錯了,就得硬著頭向客戶道歉請他原諒。在當時,我還沒發覺聖經內的「通達人」的智慧。一直到今年中,才發覺箴言內早在二千年前就已記載了「通達人」的智慧了。

通達人如何運用知識

「愚蒙人得愚昧為產業;通達人得知識為冠冕。」(箴14:18)「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箴13:16)「通達人隱藏知識;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箴12:23)

以上是「通達人」運用知識的方式,明顯與其他人不同。通達人對自己的期許與其他人不同,所以懂得利用知識為冠冕,以加增替自己的價值。因此,在作事的時候,會以知識為作為判斷事情的標準;但在某些時候,卻會刻意地隱藏自己的知識。

一想到運用知識的方式,就讓我想到前不久才發生在我身邊工作的事。最近我們在研究工作的流程,所以會畫工作的流程圖。我直接改另一部門的主管G小姐已經完成的流程圖,但在改的過程中我發現流程圖內有一個地方可能有些問題,所以去問G小姐的原意。

在她說明之後,我發現她的用法不符合「同一個符號不能表示2件事」的繪圖原則,也沒有圖例說明說何時該以那種方式解釋,所以我就直說這樣子畫除了不容易清楚表達意思,也很容易理解錯誤。

沒想到G小姐突然很生氣的說:「你的圖也有個地方畫錯了,連業界最基本Sense都沒有,還有什麼資格批評我?」然後生氣地嚷嚷著說「我不想讓你修改我的圖了…」。我一聽就知道自己踩到狗尾了,趕緊陪上笑臉「別生氣嘛」說了一些好話,試圖打圓場讓氣氛緩和些,讓討論能繼續下去。

其實她說我所畫錯的部份,其實不是我畫的,是我主管Y先生畫的,只是Y先生寄給我之後,我也沒有發現就寄出給大家審閱,結果Y先生的主管P先生發現指正出有問題的部份,所以大家以為是我畫錯了。但我並未將這層原因說出來。

倘若按照我以前的個性,我大可以拿出原始的eMail當作證據,指稱她的指控是子虛烏有、並不存在,反正有證據怎麼講都能辯嬴她,但那天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上帝的作工,我卻能突然想到「通達人隱藏知識」。

因為即便我能辯嬴她,嬴得了面子卻可能輸了裏子,爾後想再和她或她的部門打交道時,可就不那麼方便了。此外,我也想到另一層因素。在我們這個部門,是以專業為基礎。只要你說得有理,有技術、或事實作為依據,不論對象是誰,即使是主管說錯或作錯,都可以據理力爭,沒有「官大學問大」這回事。

但在她那個部門卻未必是這樣,更何況大部份的人都是愛要面子的人,或許她的下屬都坐在旁邊,我們那麼大聲討論,她身旁的屬下一定也聽到了,如果她不得不承認自己說錯了,要如何帶領屬下呢?所以,她當然得義正嚴詞的維護她的專業性。

一想到這,我當然更不會繼續這沒意義的爭論了。這又讓我想到另一個網路上流傳「嚴回輸冠」的故事。嚴回因為爭執和某人打賭三八到底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就找孔子理論,如果是二十三,嚴回就輸了頭上的冠(帽子);倘若是二十四,那人就輸了項上人頭。

孔子聽完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後,就對嚴回說「你輸了,三八是二十三」。在嚴回輸了冠後,孔子對嚴回說「倘若你輸了,不過輸了頭上的冠;他輸了,卻得割下項上人頭,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聽完恍然大悟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可見運用知識的巧妙,不論古今、中外的通達人,標準都是一致的。

通達人的行事為人

「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箴12:16)「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箴14:15)「通達人見禍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箴22:3;箴27:12)

以上三節經文,讓我想到一個三國志內的人物「賈詡」。曹操晚年,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爭奪繼承權,雖然按理應是年長的曹丕接班,但曹操卻比較喜歡較小的兒子、「才高八斗」的曹植。他知道曹操不喜見到朝臣結黨,儘管自己是推舉曹丕一派,但表面上仍謝絕交遊,僅暗中幫助曹丕。

有一次,曹操問賈詡「我要選誰當接班人?」賈詡知道曹操個性,如果馬上告訴他,他反而不信,因此不回答,曹操又問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回答「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意思是「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

袁紹、劉表父子都是因「廢長立幼」而導致國內朝綱亂象,最後被曹操利用兄弟間的矛盾而一舉消滅,曹操當然記得自己對這兩父子幹過的好事,所以一聽完賈詡的話 後大笑,當場就決定曹丕為接班人,接著便開始翦除曹植黨羽,包括:丁儀、楊修等名士。後人穿鑿附會的說曹操妒才,不如說是為了減弱曹植勢力,讓曹丕能順利 接棒,就連支持曹丕的崔琰,可能也因為他的姪女是曹植的妻子,或是其他因素,讓曹操對他埋下殺機。

由此可見賈詡的不結黨是正確的。曹丕當上皇帝後,知道賈詡有過此議,還立賈詡當上三公之一的太尉,但賈詡卻始終保持低調,閉門不交結權貴,連兒子和女兒的結婚對象,都不選豪門,因此一直到死,都備受曹操及曹丕父子禮遇,是三國時代少數能安然終老的人物。

還有另一個「忍辱藏羞」的例子,就是「負荊請罪」成語的由來。戰國時代趙國和秦國相鄰時常交戰,但因為趙國有武將廉頗和文臣藺相如,所以秦國久攻不下。起初,藺相如的地位遠不如廉頗,但在藺相如幾次出使秦國的交涉,都為趙國贏得外交上的勝利,因此藺相如越來越受趙王重用,地位日漸上升。廉頗不服氣的對部下說:「哼,這個藺相如不會帶兵打仗,官位憑什麼比我高。有一天,我看到他一定要好好的羞辱他。」消息傳到了藺相如的耳中,他便儘量避著廉頗,減少起衝突的機會。

藺相如的部下看了難過對他說:「廉頗不過說了幾句話,就怕你嚇成這個樣子,身為您的部下覺得很丟臉。」

「廉頗和秦王相比,誰比較威嚴?」藺相如回問部下。 「當然是秦王了。」部下回答。藺相如又說:「像秦王這麼威嚴的人,我都敢當面斥罵他,我怎麼會怕廉頗呢?只是秦國現在不敢出兵攻打我們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頗啊!倘若我們兩人不和,不是正好讓秦國有機可乘嗎?所以我以國家的利益為先,才不敢因私怨和廉頗起衝突!」

廉頗聽到這番話後非常慚愧,就脫掉上衣,在背上綁著一條荊杖,親自到藺相如家裡請罪。結果藺相如不僅不怪他,而且和廉頗冰釋前嫌,從此反而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一起為國家效力。

結語

通達人的言行,恰與古今、中外作人、處事的準則相仿,恰好和古代中國文人喻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竹子」相似:

  • 竹子的空心象徵虛心;竹節象徵君子的志節、操守;
  • 竹子高聳直立生長的高性象徵挺拔的性格;
  • 竹子不畏霜寒的特性象徵君子四時如一的性格;
  • 竹子隨處可見象徵君子隨遇而安的品格;
  • 竹子遇強風時不強硬對抗、但風停後又回復原來的姿態象徵君子的韌性以及與環境相處的智慧。
這些特性都值得我們仔細品味與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