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8

回應Y先生的mail

我以前的主管Y先生,出了個題目讓我腦力激盪一下,這篇就是我的回應。

題目是說:他對該公司的C先生轉任SQA後的表現不甚滿意。

因為C先生反應:從 bugfree + Harvest 到 release 的過程中,因資訊的不完整造成他在 SQA 執行上的困擾,他認為應該可以更精確的定義這個過程中的程序及資料的 input 的話,就可以讓這個系統更好。

Y先生把C先生對此項工作的重點的Powerpoint檔寫給我看。

我看過之後,雖然不能將ppt也給大家看,不過,我將回應寫在這篇文章中,一方面說明我對SQA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對C先生的看法。

以下就是我的回覆,大家看了之後,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回應開始


我還沒和C先生聯絡過。不過,單從他提供的這些資訊,從需求面來看,並沒有辦法看出:
  • 目前的系統或流程,有那些「資訊的不完整」?
  • 這些「資訊的不完整」形成的原因?(是人員的問題?還是流程的問題?)
  • 解決這些「資訊的不完整」的可能手段?
  • 這些解決「資訊的不完整」手段的效果?
  • 還有其他解決這些「資訊的不完整」的可能手段?

從下游觀點來看


我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看他的方案是否可行,有沒有不能執行的地方。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看他提出的方案是否具備:
  • 希望解決的問題列表?
  • 這些手法和以前的手法有那些差異?
  • 需要執行什麼活動、以讓既有人員能學習新的方法?

從上述兩個觀點來看時,他提出的方案並不能充分滿足你的期望,我想這是你會不滿意他的表現的原因。

不過,就我對他的了解,我認為他將很難扮演好SQA的角色,其中的原因有主觀也有客觀。

主觀因素一


他的人格特質根本不適合當個SQA。因為他目前不具有以下的人格特質:為了修正一個問題、然後問了更多的問題、然後去改變一個可能和問題沒有直接相關的另一個問題。

但不巧,這正是SQA作事情的風格。

如果,不願意去面對真正的問題(即使問題點是自己),他就無法找出真正發生問題的部份,進而提出改善的手法,只能從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去改善。

主觀因素二


再者,他也不是個為了品質願意破壞與其他人和協關係的人。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是這類的人,每個人都想要作不得罪人、且受人歡迎的人,即使事情僵在那也不願意當提出改善方案的壞人。

但也不巧,這也是SQA得面對的困境之一。

如果,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必然的困境,他就無法指出發生問題的人,進而提出改善的手法,只能,當個薌願的人,相信下次發生錯誤的人自己知道錯誤了並自行改善。

主觀因素三


他是那種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個性也不適合。這可以從我們過去一同執行外包的案子中可以看出:他寧願每次用人工的方式,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去轉檔、和找出有問題的資料,也不想寫一個script在每次月結時使用。

即便是我在他第一次執行轉檔時就已經提醒了他,但他就是懶得去作。結果轉檔一連轉了五個月,直到結束,但一直到客戶簽收,他都還是用手動的。

但也不巧,SQA就是要從許許多多的小事著手改善,即使問題很小,他也要以一般的態度去處理。

如果,不願意注意許多的細節、一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就立即求證,只怕將有更多的事情被蒙在鼓裏,等爆發之後將更難去處理。

主觀因素四


最後,他所受的訓練也不能滿足SQA所需要的條件。

就我認為,一個合格的SQA必須能滿足以下的幾個項目:
  • 了解Domain Know How。因為專業的知識將隨著領域而有所不同。
  • 懂得運用IT的技術。除了了解撰寫相關的知識外,還包括使用SQA領域內工具所需的知識。
  • 了解SQA的工作原理。知道要如何提高品質的手法,也包括了對提昇品質的熱誠。

但我個人認為:他在第二、三項還不夠資格,需要更多的訓練。

客觀因素一


我認為他在扮演SQA和其他角色之間是有觀點、利益、資源上的衝突,除非他的「人我分際」很強,不然,恰如其分扮演好這些角色的難度相當高。

就像我們以前的SA、SD、Coding流程,假設都是同一個人完成時,結果就是像以前那樣慘不忍睹。因為,每個人都必須在執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其成果必須同時滿足上游的需求、和下游實作的觀點。

若非如此,直接Coding的結果,雖然在短期達到了滿足效果的結果,但長期修修、補補、改改的結果,其實並沒有真的省下簡化這些步驟的時間和精力。

在制定品質系統的過程也是如此。如果不先從SQA的上游提出更清楚的需求、並以SQA的本職來完成初步的成果,接著用下游的觀點來檢視,結果就會像你現在看到的是一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