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2

敢做不同的選擇-寫給我的表弟光恩 The Courage to Make Different Decision

我在 2010 年,寫了一篇《捨得》給我兩個去澳洲打工的表妹。而這篇文章,是我在 2012 年 2 月寫給我那當時 18 歲、即將升大學的表弟光恩。為了 SEO,我重新下標、編輯後重新發表。

我真的期望這篇文章能鼓勵年輕人,不要害怕做出與眾不同的決定!因為與眾不同的人生來自與眾不同的選擇。

光恩


上個星期習,我們這群兄弟姐妹又聚在一起吃飯,距離上次的見面,竟然又過了半年。不過,最讓人感覺時光飛逝的,莫過於你竟然已經 18 歲、升高三、準備升大學了。

18 歲,是一個多麼天真爛漫、又年少輕狂的年紀。所以我關心你的動態,你回答說要唸觀光系,「不過不是當導遊的那種」你強調。

我在當下其實「強硬的」建議你,「先不要去唸書,去服兵役後出國旅遊增長見聞,然後再回來唸書。」

當時的氣氛不容許我的叨敘,所以,我希望藉由這封信,明確地說明我建議的原委後,使你明確了解全部的思維。

為什麼我這麼建議呢?


因為,你現在看到社會上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走的就是畢業就升學的老路,但請記得朱學恆在《給沈迷讀書的同學的一封信!》一文說的:
因為父母和老師告訴你讀書就會有出息,讀書就會改變人生,那都是騙你的。

事實上,讀書的確可以讓你不要輸在起跑點,但問題是你在起跑點用腳跑步,人家可是舒舒服服坐在起跑點上的法拉利上,鳴槍起跑之後你還擔心小腿抽筋,人家早就他媽的開到五公里以外的地方了,你以為讀書有用嗎?

我不敢說你的父母騙了你。但至少,只「把書唸好」確實不能幫助你未來、尤其是進入社會後就一帆風順;相反地,過度迷信「把書唸好」卻可能會讓你「一劫不復」。

遊戲規則大不同


以我對你的了解,你的個性活潑,不大像是那種會一直待在校園裏的教授、教職員,所以我得先告訴你學校與出社會後的差別。簡單的說,就是二者的遊戲規則天差地遠。

以我的理解,在學校內只有一種規則:把書唸好,成績越高越好。越符合這個規則的人,就越被讚賞。簡單的說,就是越像這個規則模型的人,就越高分。更簡單的說,我們的教育體制要求學生「越像越好」。

即使是要當教授,我們的高等教育仍然使用單一指標:發表論文數,來評斷我們大學教授的考績,這促使我們的高等教育從此走向了不歸路,因為這不是這封信的主旨,所以請自己去找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內的文章閱讀。

但在學校外,這個規則恰恰相反。在職場中,「越不像越有價值」。簡單地說,有特殊專長、經歷的人,他們的薪水是越高的。因為他們能做到的特殊事情,恰巧是一般人所無法完成的。

另外,當我進入職場後,我也發現那些在學校學的東西,除了某些特殊的工作外,大多都無法直接用到。你也許會問「那職場究竟需要那些技能?」

其實,對岸的王四四寫了一篇《我们得回到幼儿园》,裏面有個很有趣的內容可供你參考: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欢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屬實,但我得說這位諾貝爾獎得主說的是事實。但就現實的狀況,你仍需要透過唸大學的過程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後,才能拿到進入職場的門票。不過既然你都要進入大學,何不在進入校園前就開始準備成為「很不一樣」的人?讓你在進入大學後學到不一樣的層次?

做到這,將意味著你畢業時拿到的門票會與其他人大不相同。

唸書的目的?


「唸書是為了自己」,請容我用這個粗俗又自私的字眼,但即使是過了五十年,當有人再問我「讀書的目的?」時,我猜自己還是會給出相同的答案。

只是,在高中以前的人生階段,你不得不說讀書是為了滿足別人。因為,你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去唸你一輩子只有這個階段才特別有用的東西。但在下個階段,你馬上就會發現了不同。而且,你還會發現「為了自己」中的「自己」,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讀。

有的人,只是為了好畢業,然後選擇了很「速食」的學分,上課很速食,考試很速食。當然,畢業也很速食。只是,這樣走完四年速食大學的人呢?他們會有「學歷」後面所代表的「學力」嗎?我很懷疑。

因為,以目前職場上要求的入門門檻來看,達到標準的人真的不多。

也有的人,很努力的唸書,把大學當成高中一樣來讀,努力的抄寫筆記、收集考古題、重覆練習、背答案,只為了在畢業時可上台領獎的好成績。只是,當這樣的人進入職場後,老闆所拋出的實際複雜問題,竟然沒有標準答案了,他們馬上就會面臨不適應而遭受自信心的打擊。

以我來說


我自己就是選擇不一樣的方式唸完大學(我唸的是二技)。

在唸大學前,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與挫折,這個過程讓我有了更多的收獲與成長(我都寫在通達人驛站內了),這包括了我現在正與你分享的這些事。也正因為如此,我在唸大學前就非常清楚,我之所以要選擇「工業管理系」,是因為這個科系是距離我的工作性質-軟體品保最為接近的科系。

為了唸大學,我放棄了第一志願的日間部、進而選擇能白天工作以自給自足的在職班,以當時來看,這或許是個損失,因為這意味我只能選擇比較有彈性的工作,而它的薪水也只夠勉強生活。但事後來看,這反而是另一個收獲。這表示我不用非得在2年內畢業(在職班需要3年才能畢業),而得以更彈性地選擇對自己現在或未來對自己可能有益的課目。

除了必修課程外,我所有的選修課程只選讀和資訊軟體產業有關的課程,而且不分日間部、或夜間部。包含:C語言、資料結構、軟體工程、網頁程式開發、法律,甚至包含專利工程。(你或許不知道這些課目是什麼,簡單的說,這些就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基本的常識。)

如果是我大學同學,一定會說我是自找麻煩,因為我修的這些科目都很「硬」!除了得在白天請假去上課,有些課程還需要每堂課都到才能聽懂。而且用心的上課、查資料、和花時間做作業都還不定能懂,即使完成了這些事,最後的成績也不會太高。

但我一直很清楚地知道:真正驗收這些課程的地方是在職場上、而不只是課堂的分數。最後我雖然是6/35的名次畢業的,但我自認是全班最認真修讀對自己最有益課程的學生。

當然,我提出自己的例子,並非要你效法我,也不是要你未來真像我一樣找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因為我們的個性、人生目標、年紀都有差異,但我希望你真能理解「讀書是為了自己」這句話的真義:在選擇大學、科系、必修課目、和怎麼唸大學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的成熟度去選擇真正對自己未來有益的方式。

倘若連大學學費也是由自己出的時候,這句話將對你有更深刻的意義與體悟。

我的遺憾


雖然,我用了不一樣的方式唸大學,其實我還是有遺憾。

在我唸大學的最後一年,我才知道美國、加拿大、澳洲都有開放打工旅遊。剛畢業的學生可以藉由這段有限的時間,藉由實際的工作和旅遊,去了解另一個國家。

只是,當我知道這個訊息後,很沮喪地發現:以我當時的年紀,早已過了申請的門檻。所以,我無緣藉此增廣自己的視野和加強英語能力。

所以,我不得不誠實地說,我會提出這個建議,也有一部份是要彌補自己的遺憾。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你或許聽過于美人說過「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也或許你還看過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內容。
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你也可以從我過去的文章中,發現我也完全認同他們的觀點。

不過,請注意:我是在 33 歲、已經歷一連串的人生挫折後才體悟這句話;于美人是大約 40 歲已成功從補習界名師、轉戰電視節目主持人後,接受訪問說的;Jobs 是 50 歲時又回 Apple 擔任 CEO 起死回生後在大學演講說的。

你當然也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要花比較多的時間走過這一遭,然後用自己的時間體悟這句話。

「恐懼」


我明白「恐懼」可能是這個建議所帶給你的第一感覺。

甚至會讓你、甚至你的父母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他×的什麼鳥建議?」。

因為,你身邊的人、或你知道的人中,不曾有人走過這條路。

但我得提醒你,也或許你早已經知道,在外國的高中畢業生早就在二、三十年前用「壯遊」來實踐「行萬里路了」。也因為年青時的見識與知識長進,當他們重拾書本時,這些生硬的知識早已對他們已經有了不同意義與體悟,此時知識會很快地內化成為他們的一部份,不用強記,不需背誦。

也因為更成熟、也更了解自己,在唸書的過程中,這些人自然會知道找機會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競爭力。

因為他們早就在進入校園前,就透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去認識、挖掘自己。所以他找到的人生目標會一直很明確,也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的是什麼。

以這個過程從大學畢業的人,自然也能具備更多選擇的本錢,而不只是單方面的被僱主選擇。

未來,在進入職場後,不同的眼界、歷鍊、成熟度,將一路帶領他到達想要的位置。

負面


當然,每件事都有利、有弊,這件事一樣同樣也不例外。

首先,你得有很強的自制力,才能抵擋這個世界一直充斥的誘惑、與危險。

此外,你也得有很強的紀律,才能讓你一直堅持原本的初衷,在經過實際情況的妥協後,仍能完成你的最初計畫。

我得誠實地告訴你,即使是成年人,有些也會不慎失足。

所以,我前面說的「優點」,是在你能從中順利完成的情況下,所能得到的東西。相反的,如果你不能全身而退,你可能也會有一連串的麻煩。

最後


我想送給你我自己翻譯的 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詩《未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每每在我做重要人生抉擇時影響我,現在我也送給你。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的現在已由過去的選擇決定;但未來如何則由現在決定。

不論你未來的決定為何,我希望你能明白:你現在就有選擇的權力,即使不選擇,這也是你的選擇。
金黃樹林中,分出兩條小路,
遺憾的是,我無法同時走。
身為旅者,停佇久矣,
遙望路的盡頭,
隱沒在林中深處。

我選了第二條似乎不賴、
說不定是更加值得走的路。
綠草如茵,人跡杳無,
縱然在經過後,
兩條路真的差不多。

某天清晨,
兩路皆被落葉覆蓋,不見前人腳步 ,
啊,我遺留了第一條路留待他日再走!
但我知道一條路接著另一條路,
一旦踏上,就難以回到最初。

多年後,在某處的我,
會感喟嘆息:
林中有兩條岔路,而我—
選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自此決定了迥異的旅途。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