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說,參加的人要寫文章,才有機會得到一份Office Mac 2011,所以我就開始著手寫文章。不過,我最後發現要寫的真的有點長,所以,我把它分成三個部份刊出。
第一個部份是《我的Office人生-Office Mac 2011中文版體驗》,介紹我使用Office的過程;第二個部份是《特色說明-Office Mac 2011中文版體驗》,寫的是關於Office Mac 2011中文版的特色;這篇文章則是第三個部份,寫的是個人使用Office Mac 2011中文版的心得。
我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篇文章的試用項目,都是從上班族最常使用的功能,以確認Office Mac 2011中文版的使用結果。另外,因為一時沒有辦法把Office Mac 2011的所有功能試用完,所以會陸續更新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Office Mac 2011中文版與其他版本的差異。
繁簡轉換
我在分享會上問了Microsoft的代表Alex Wu,Word 2011內是否有像2003內的「繁簡轉換」,能把整篇文章繁轉簡、或簡轉繁的功能?但很遺憾的是,即使嫻熟Office 如他,也找不到這個功能。
文件引導模式
我開始使用Word的「文件引導模式」時,可以利用「文件引導模式」做關鍵字找到相關的敘述,但你就是沒法從檢視的下拉選單中找到它。

搞了半天,才發現原來「Word說明」內的「側邊列」指的是下拉選單的「提要欄位」,而「Word說明」內的「文件引導模式」指的其實是「文件地圖窗格」。
但倘若把遊標移到「提要欄位」上的第二個按鈕,它顯示的卻還是「文件引導模式」,我想這可能是繁簡體中文對功能名稱不一致的地方,看來Word的介面與內容,可能還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需要修正。
不過,這版的「文件引導模式」真的很不錯。首先,它加入了一條藍一條白的底色,對辨識章節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這版也修正了到Word 2007還一直以來存在的「分頁符號」問題:在章節上插入「分頁符號」後,該節標號會在「文件導引模式」上消失。另外,它還加入了其他的「分節符號」類型:下一頁、連續、奇數頁、偶數頁。更神奇的是,只要在拿到Word 2011內插入「分節符號」後,再拿回Word 2007一樣也可以在「文件引導模式」上看到插入分頁符號的標號。

最後,這版的「文件引導模式」只會把本文內的標題列入,至於正式內容前的Rivision History、文件名稱類的標題,則會自己篩選不列入「文件引導模式」,算是很聰明又很實用的功能。
檔案的相容性問題
我特別拿了原來在Word 2007內編輯的檔案,拿到Word 2011內編輯過,再拿回Word 2007編輯就可能會出現「Word無法啟動轉換器mswrd632.wpc」的錯誤訊息。
後來我找了《Word 靈異事件 - Word無法啟動轉換器 mswrd632.wpc》一文後,才知道遇到這個問題時,有幾種方式可以解決。
- 執行Word 2003的「偵測與修復功能」或Word 2007的「執行Microsoft Office診斷程式」
- 一直點「word無法啟動轉換器mswrd632」下面的「確定」
最後它會出現文本內容,然後選「另存為」存成新檔,再打開這個檔案就正常了。也可以把舊檔的內容複製進另一新檔再存檔,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比較文件
也是我常在Word 2007內使用的功能,以此來追蹤每份文件的變動。我作了兩份文件,來測試「比較文件」的功能,左邊的是「原始文件」,右邊的是「變更文件」。(如果大家也想要自行測試「比較文件」,請自行下載原始文件、變更文件)

等到我使用Word 2011「比較文件」來比較這兩份文件後,我發現比較的結果似乎並非我所預期的:

- 標題1的樣式並未變更,但顯示已經變更。
- 1-2節的內容位置並非在圖示的位置,而應該在1-1節的後面,第2章的前面。
如果我們再用Word 2007也來比較這兩個文件,會發現:

- 最左邊多出一個「摘要資訊」視窗,裏面會列出「主文件」、「頁首及頁尾」、「文字方塊」的相關變更資訊。
- 最左邊則多出兩個視窗,上面是「原始文件」、下面是「修訂文件」。
- 中間的「比較文件」視窗則與Word 2011相同,列出插入和刪除的相關資訊。
- 只要上下移動,左邊的「原始文件」、「修訂文件」也會跟著移動。
- 標題1的樣式並未變更,但顯示已經變更,這個看起來是Word 2007和Word 2011共通的錯誤。
- 第1-2節被改成了第2章,所以格式也跟著變更。
從「比較文件」來看,Word 2011並沒有太大的進步,甚至表示方式也不比Word 2007清楚。另外,Word 2007還多了一個「結合」(合併多位作者的修訂為單一文件)的功能,這點也是Word 2011目前欠缺的。

pst檔管理
是我試用Outlook 2011的另一個重點。
以往在Windows下,我們很習慣使用不同的pst檔,做為管理mail的方式,但這其實是源自於Outlook的諸多限制:
- pst檔有大小限制(原本是1G,後來變2G)。以往超過2G的pst檔,就會讓Outlook無法開啟。
- 把所有檔案放在單一pst檔時存取較慢。把相同的mail放在多個pst檔,會比放在單一pst檔有效率。
- 不同pst檔有助於管理、備份不同目的的mail。
但在Outlook 2011中,就轉而使用不同的儲存方式,直接放棄使用pst檔。
新的mail管理方式
我用WhatSize去找Outlook 2011的mail檔的位置,結果我這次有了重大的發現,Outlook 2011使用了分散式的檔案儲存mail,位置在 Documents > Microsoft 使用者資料 > Office 2011 Identities > Main Identity > Data Records > Messages > OT > OB > OM 目錄下,然後在此目錄下依照「某些規則」再細分成7K、10K、8K....的子目錄,在子目錄下又有「x00_檔名.olk14Message」的mail檔案。

而這些檔案如果有附件,則放在 Documents > Microsoft 使用者資料 > Office 2011 Identities > Main Identity > Data Records > Message Attachments > OT > OB > OM 目錄下,然後在此目錄下依照前述的「某些規則」再細分成7K、10K、8K....的子目錄,在子目錄下又有「x00_檔名.olk14MsgAttach」的檔案中。

匯出檔管理
我以工作mail的pst檔做測試,a.pst是826.9MB,b.pst是349.5MB,先匯入Outlook 2011後再匯出Outlook 2011專用的olm檔,1.12G的大小其實並沒有差多少。
不過,我得強調這個a.pst原本的大小是1G左右,因為前一陣子XP有問題,所以曾經以pst修復工具修復,所以可能移除了不少的無用空間,所以如果是用修復前的pst檔,應該就更可以清楚看出olm檔的實力。
太專業了。
回覆刪除佩服通達人的企圖心如此強烈!
沒辦法,關於這個主題,我想說的話剛好多了一些,沒法一篇文章就說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