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Tester v.s. SQA - 1/5 從品質觀念談起

自從看了喲哪桑 Speaking的《Review vs. Inspection -- 亂談軟體工程的正名運動》一文後就一直想學喲哪桑,也寫一篇辦別Tester 與 S.Q.A.(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以下將簡稱SQA)的文章。

因為


我時常上網看到一些文章,侃侃而談SQA如何如何,但實際上看他敘述背後的思維,所指的卻並非我所認知到的SQA工作範圍,可見得在軟體業界還是有相當比例、甚至從業許久的人,不了解品質的觀念而誤將Tester 與 SQA混為一談。

既然我立志要作個專業的 SQA,並在部落格內發表了一系列以SQA的觀點看軟體開發流程的文章,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替 SQA正名,讓大家不要再搞混Tester 與 SQA。

另外,我也將在文章內一併回答SQA相關的問題。當然,按照往例,如果你有問題,甚至你認為我說的不對,也歡迎你留言提問,我一定會有所回應,絕不會忽略、甚至刪掉的。

品質的定義


關於「品質」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最主要有以下:
  • 克羅斯比(P.B. Crosby):符合工程規格之要求(Conformanceto requirements),零缺點(顧客
  • 茱蘭(J.M. Juran):適用性(Fitnessfor use)(顧客
  • 費根堡(A. V. Feigenbaum):在顧客要求之條件下,提供最好的產品/服務。
  • ISO 8402:1994:產品或服務的總合性特色與特性,能滿足顧客明訂或潛在的需求之能力
  • 戴明(W. E. Deming):除滿足顧客之需求外,亦須由管理者(生產者)之意圖而決定。
    「管理者之意圖」係指由工程師及相關人員將顧客之需求轉為具體的計畫及規格。
  • 石川馨(Ishikawa Kaoru):人們(顧客)願意花錢去買,事後亦感到滿意的產品/服務。
  • 田口玄一(Genichi Taguchi):不良之品質所導致社會整體之損失。
從上述品質之定義來看,可以發現品質觀念的演進,由原本從「顧客」的角度來看,後來又演進成加入「生產者」角度思考,最後又擴及到對社會的層面。

事實上不良品的影響層面,也確實是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展越來越大,因為不良品不僅會造成顧客之流失、還要花費生產者的成本重工(Rework)、甚至會因為失效而造成鉅大的社會資源(生命、材料、人工、時間)的損失,此種損失最後甚至將由社會的每一份子共同承擔,因此不良品質的產品其實為害不淺。

品質的發展與演進趨勢



以下是制度面的名詞解釋:
  • 品檢(QI, QUALITY INSPECTION):
    根據品質檢查標準所提供的方法試驗品質,然後將試驗結果與品質標準加以比較,以確定產品為良品(或不良品)、或判定是否合格。
  • 品管(QC, QUALITY CONTROL):
    經由測定品質的實際水準與標準核對比較,然後採取必要的措施,矯正其間的差異,藉以達成所預期的品質的一系列活動。
  • 品保(QA, QUALITY ASSURANCE):
    為了使顧客確信最終產品的品質將能滿足需求所進行之系統性活動。
  • 全面品管(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
    將一個組織內各單位的品質開發、品質維持及品質改進的各項努力整合起來,藉以使行銷、工程、生產與售後服務都達到最經濟的水準,使顧客完全滿意的有效制度。
  • 全面品保(TQA, TOTAL QUALITY ASSURANCE):
    以顧客為導向從企劃、執行、檢查到回饋,包含了公司所有的部門及所有的成員不斷地追求品質改善,依循零缺點的保證而成為習慣的一種方式。
另外,我又收集了一些關於品保的解釋:
  • 朱蘭:
    為了使對方確信品質機能能適切地進行,所需之有關證據的活動。
  • 石川馨:
    保證消費者能夠安心的購買商品,在使用商品時也感覺滿意,並且商品能夠維持經久耐用。
  • 國際標準ISO 8402-1994:
    是一種規劃及系統化的行動,以對產品或服務滿足品質需求提供信心。

小結


從上述的兩個主題,我們已經接觸到了QC和QA,但和我們的主題之一:Tester有什麼關係呢?下一篇文章我們將進一步的說明。

  1. 晨晰統計部落格-《品質管制簡史(演進)
  2. 品質觀念的演進2
  3. 品管工作基础
  4. 大笨貓的部落格 -《TQM 全面品質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