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沒有資優班》讀後心得

在我的觀念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認為不論從人文素養、價值觀念來看北歐,都比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世界先進許多,也因此我也一直對介紹北歐世界的書抱持著很高的好奇心。所以當我一看到這本書時,當下就上了市圖的網站預約這本書。

可能是這本書已經出了快一年了,所以並不十分的熱門,但也著實讓我等了三個星期才入手,可見這本書還是有許多的人等待。


看完書


只花了我三天的時間,但要寫出自己的心得或感想,卻又讓我構思了一個星期才開始動筆。

因為,我發現這本書所介紹的芬蘭教育理念和方法,和我的理念非常的接近,所以我想從花更多地的時間,從比較不同的切入點來介紹這本書,讓讀者了解我是如何看待這本書,以及到底這本書有多麼有趣。

所以在開始動筆寫之前,我特地不看其他的書,以免腦裏又有其他的想法影響了我的思緒。雖然,正式動筆時,部份的內容已經被我遺忘,但如果有些內容能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想,那就是這本書最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

等我開始動筆時,最後決定從抽象的價值、精神出發,再介紹他們實施的情況。因為,這樣才能讓讀者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讀者看到芬蘭如何落實教育。

作者


是一個有兩個女兒的母親-陳之華,目前是一個專業的自由撰稿人。因為先生的調職而有機會移居芬蘭六年,這本書就是同時以一個母親、與一個有所感觸的社會觀察者的觀點,去看芬蘭的教育。

另外,這本書特別的地方是作者為了寫出能說服她自己的內容,她充分發揮了過去的撰稿、採訪經驗,不去教育當局安排的「樣板」學校,也不只是在首都晃晃,親自走訪芬蘭各地大城小鎮的學校,親自去看真實學校內的師生互動。

更特別的是,她還花了好幾千本版稅的費用自費參加各國參訪芬蘭教育的研討會,訪問各地的教育官員、教授、學者、校長、老師、專家,談芬蘭教育的理念和實行概況。

作者的這些準備活動,除了增添本書的可信度,更加添了我願意花很多時間寫心讀評論、向讀者介紹這本書的意願。

芬蘭教育


有著北歐式的獨立精神,希望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

從尊重人性、自然養成的某些角度來看,這是相當獨立自由,也比較「人本、人性」的教育哲學。老師逼不得,家長也干預不了太多,許多事物由學生來做主。

芬蘭式的教學目的,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思想,而讀書的動機和學習方向的選取,是依照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採用揠苗助長的方式從師長教導出「終身職志」。

這讓我想起曾看過一本書,上面說北歐五國的圖書館借閱率、平均每人的專利數量高居榜首,這可以看出歐人的學習是終生的,因為,學習是為自己不為其他人。
人生其實最像一場馬拉松,一再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卻沒有適當的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差異、天份與資質,那就是鼓吹每個人用衝刺的方法去長跑!贏了起跑點,卻會在中途把氣力和耐力用盡。

即使一開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們的動力如果無法來自個人,而是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和期望,那人生從小就少了自發性的熱情,最後還是無法將人生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這樣的理念非常重要。

我認為人生是一場長期的競賽,就像世界自行車比賽一樣,比的都是分段,而非只比一場比賽。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個體,家長能作的,是用身體力行教出俱有獨立思想的小孩,讓他們能學習發現自己、進而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樣他們在獨立之後,人生的路才能走的久遠。

只是,很多的父母不願放手,小孩獨立的時間就一直被延後。

芬蘭社會所看重的價值


就在「平等」二字!

如何珍視「平等」?如何讓下一代知道、尊重「平等」?如何在教育中落實「平等」?似乎成為芬蘭社會共識中的共識、理念中的理念,稱之為「核心價值」當不為過。

當一個社會裡,大多數人都能體會確實需要每一種不同的人才,那互相平等看待,互相尊重職業出身,互相認同學習需要,互相瞭解志願類別,互相認定彼此扶助才能生存發展,也才會真正落實。

這反而讓我回想:那台灣所看重的價值是什麼?是多元嗎?是包容嗎?

如果芬蘭社會所看重的價值是「平等」!誰那告訴我台灣看重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平等


顯然不是一種可以被教導出來的「口號」,因為在開放、民主、自由社會裡,不同年層、不同性別、不同族群的人,是難以統一口徑去表達同一種概念的。而且芬蘭在男、女性薪資水準與工作環境上,要達到真正平等與相互尊重,或許還有著必須長期努力改善的空間。

但是大家對於「平等」必須源自於求知權力與教育機會的均等,則眾口一致的認定這是基本的價值,也認為芬蘭長期以來確實履行了教育的真正平等。

從這點看台灣,會發現台灣社會對於基礎教育的理念是欠缺共識的;但之所以缺少共識,是因為全民對於台灣的競爭力缺乏清晰的共識。所以每當我看到外國研究中台灣的整體競爭力落後的報導時,卻一點也不訝異!

因為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人民的素質,當培養人民素質的方法-教育,並沒有隨著世界與時俱進時,台灣競爭力的落後只是早晚。

換句話說,台灣基礎教育的問題只是對於未來世界缺乏共識的衍伸,如果不回過頭來解決這個問題,基礎教育即使經過再次教改,也無法藉由教育解決台灣的未來的問題,更何況台灣的教改從未成功過。

只是,台灣人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真正問題。

崇尚「平等」


的具體表現是
她們的教育思維重視「平實」,不太強調「菁英」,不樂意只花費資源在培養菁英上,反而盡力照顧相對弱勢、相對落後的學習者。

將整體社會的教育成本,盡量關注運用在弱勢者的身上,無非是希望社會群體要好,大家就一起好,至少也要達到一種相對差異不大的的。所以社會資源的使用,除了要平等的挹注在各地,也要注意原本弱勢者能獲得相對更豐富的照顧。

這是以社會正義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思維,而公部門就有義務去盡力實現社會正義所期望達成的目標。

從這點來看台灣的公部門,會發現我們好像不太清楚台灣的教育策略到底是什麼?我看到的是優勝劣敗的資本主義式教育,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適合台灣?因為我反而看到更多的學生在人生的初期就提早放棄學習,以致於他們的思想相較於繼續學習的人,進步緩慢。

台灣的公部門,真的實現了社會正義嗎?還是只作了資本主義的附庸?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看到的現況,正巧就像作者說的一樣:
我想了所謂「後段班」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已被貼上標籤,有哪些是心甘情願的被歸到那一類?有多少是制度和師長先放棄了他們?讓他們也逐漸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心酸?

如果是制度先放棄了他們,而又期待他們能自謀生路,豈不是把教育的義務,和日後社會可能要面對的矯正成本,一股腦推向全民共同承擔?

但台灣真的有那麼多本錢放棄這些現在的學生、未來的成人?台灣的公部門,你們算的到底是那門子的帳啊?

以前不想作的事,未來總還是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就是因為台灣競爭力的落後,導致經濟大輻衰退,經濟的衰退導致高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高犯罪率、高自殺率,但這些並無助於台灣的稅收,還大輻增加了社會成本。

我看到的是一群短視近利的國民和政府官員!

「平等」的具體表現


作者所看到的:
是城鄉差距一樣的小;

是教育資源分享情形相同的一樣;

是各地校舍與建築品質優良狀況相同的一樣;

是學校與地方圖書館分佈、藏書豐富的情形相似的一樣;

是不論你的出生和家庭,絕對保障享有高水準基礎教育的一樣;

是不論你的學校在那,學生都一樣有著熱騰騰的營養午餐可吃、有一樣高水準的教科書可讀、有一樣基本素質優良的教師、有相同的教學理念被完整的執行出來,以及充足的課外讀物鼓舞著學生的心靈。

對「後半段」的學生


芬蘭的教育一樣看重他們。
在芬蘭,沒有人會放棄他們,不但教育體系不放棄,也期望學生不要自我放棄!

只要學校和學生共同找出一種激勵學習動力的生路,或許學習過程比一般學生漫長、曲折,但生命終究會自己尋覓到出口,只要給予它適當的機會,和平等對待的誠意。

作者訪問的一個校長說
這群孩子不太一樣,他們的學習方式要從實務面上去鼓勵,因為他們比較坐不住,學習進度和別的學生不同,所以我們特別設計一些可以從實作中學習的模式,並且會和孩子一起規劃課程內容,從他們有興趣的去著手。這是希望為他們創造出更多喜歡上學的誘因,讓他們更有意願,並充滿著期粉來學校。

所以在這類的學校中會看到:
雖然是上課時間,但這間碩大的寬廣的教室,卻空無一人。因為老師會安排學生們到各個商家去實習,等明後天學生陸續回到教室裡,再一起運用實務所學的經驗來學習,並從中討論生活裡的各項課題。

這位老師所作的卻正是芬蘭教育理念「不讓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的精髓。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去陪著那一群「不一樣」的孩子們透過各種學習方法,學得課本和生活知識的同時,也建立起學生的自尊與自重。

這是全書311頁的第101頁。看到這,我的眼眶不竟溼了起來。

我在國中時,就是所謂的「後段生」,但我後來才知道,自己並非比較笨,而是缺少學習的動機、與師長的耐心、與協助,以致我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因為我的學習模式和「填鴨式」教育格格不入。

在台灣「後段生」永遠等不到這些協助,但這些後段生還是會長大啊,那他們又要靠什麼才能養活自己?

這點,一直要等自己長大後才明白,所以當我看到芬蘭的教育有很大的感觸。

對身心缺憾的學生


芬蘭的教育也同樣看重他們。

以心智緩慢的學生來說:
他們能和一般的孩子上相同的學校,讓師生與社會提早共同接受、照料他們,是一種身為人,被視為平等的人所享有的福氣。

芬蘭的教育,當每個孩子都是心肝寶貝,就像是少子化後的每位父母一般,對於任何一位成長進度不同,甚至有些遲緩的孩子,絕對會多一份關愛、照顧與鼓勵。在適當的當口上,拉他們一把,在後面當成推手一樣時時鼓舞他們。

天下父母心,為孩子牽起那雙習學習的小手,給予愛、希望與耐心,不正是最合乎人性需求,也正是符合社會整體良性發展的理念嗎?

以肢體障礙的學生來說:
他們能與一位老師在一間寬闊的教室進行一對一的學習,他擁有和北極圈裡以及芬蘭其他各地學校殘障孩子們一樣,由學校配發給他個人學習使用的手提電腦,老師就和他一起,運用著校方配發的科技設備,上著一般學生們都會上的課。

聽障生另有校方配屬的一位特殊教育的輔導老師。

老師除了會接受一些如何照料糖尿病小朋友的指導外,其他一切上課方式完全照舊;學校當然有為他準備特別的午餐,但不會讓他覺得有任何「與眾不同」的不舒服。

陽光海灣學校裡的殘障學生教室與三溫暖空間,裡頭的設想真是貼心與完善,因為專為殘障學生所設製的三溫暖和按摩浴缸空間,非常寬敞,到處附有雙把手,而且各種更衣、淋浴、洗設備,都依照殘障生的使用高度來設計。

班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在學生那麼小的年,就學會接受、瞭解、協助這些需要特別關懷的小小同胞。

作者說
我如此輕易的,就見到了一個社會對於「人」的尊重,可以做到這麼平實、用心;而對人的尊嚴,可以做到這般的保障和維護。

心裏只是一直想著,一個社會到底能提供給這些弱勢孩子們,什麼樣的學習環境?社會關懷與實際的付出,到底可以完善到什麼地步?整體社會能接受、協助他們多少?我們能不能隔離他們,以所謂專業、分隔方式教導?還是盡一切努力的協助大眾去真正接受他們?

作者的心底發出了自省的聲音。我的心底也同樣的問自己相同的問題。

當然,我不是身、心障礙的學生,但我相信這樣的措施所帶這個學生、這個家庭的,是更多的支助與扶持,是對未來的希望,他們不需獨自面對生活的不便。

誰敢說,這些身、心障礙的學生中不會也出現一個寫出「時間簡史」和提出宇宙黑洞的霍金一樣的科學家?

對資優的學生


芬蘭的教育就不大看重了,作者訪問的一個老師說
這恐怕一直是芬蘭教育中最大的弱點,就是無法為資質優異的學生,提供更具特別內容,或針對個別優良學生量身製作的課程。

原來,芬蘭的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卻認為瑕不掩瑜。

因為資優學生自己、家長、老師都心知肚明學生的資質,而且他們能有其他重視數理的學校可以選擇。

而且,行政、教育研究的專業教授、學者、教師、校長、人員、官員再三的強調

「我們不需要創造出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天才,我們要的是能與大家相處的人才」

「聰明的孩子,可以選擇跳級,可是,他的社會適應能力準備好了嗎?他的情緒管理能力,夠成熟了嗎?」

我又想到馬拉松的比喻,這些在學齡跑在前面的學生,出了校園後還能一直跑在前面?誰能保證他們的人生能一帆風順?

芬蘭教育的憑藉



作者說
芬蘭教改一直持續不斷,而我深刻體認到,唯一改變的是「思想」,而唯一不變的,必然是其中的基本「價值」與「精神」。

而「價值」與「精神」取得最大多數人民的共識,才是驅使整體教育體系與父母家長一起去落實這些理念的根本基礎。確立了「人本」的中心思想,看起來好像隨波逐流的教改,也就是雖然順應趨勢,但終究會殊途同歸的彈性變化而已了。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芬蘭教育只是人民行為的表現。換句話說,是有了高素質共識、且觀念正確的國民在背後,支持政府的政策措施,才使政府能執行正確的政策。
這應該就是基礎教育的最大意義,國家教育體系要能盡力培養高品質、廣闊視野的下一代國民,然後讓這群人從優質教育打下的基礎上,繼續提昇、發展更優良的成熟公平社會。

唯有基礎教育水準愈均等,往後社會整體政策執行,與公民行為如選舉、議會等,才會更容易行之久遠吧。

我贊成作者的觀點。唯有高素質的國民,才能產生廉能的政府。

但國民和政府的關係,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人民的素質低落,組不成高素質的政府,自然也提不出高素質的政策,沒有高素質的政策自然無法造就高素質的國民,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了。

國民的素質不夠,自然迷失於無謂的競爭中,所以作者說:
當世界各國教育體系和師生群體所擁有的多種焦慮、競逐,在芬蘭卻都歸於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維,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爭不搶的基本理念貫穿整個基礎教育。

在芬蘭教育中,學校與學校,不會去做無謂的「競爭」、「排名」,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所有的評估與老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那裏去自我改進,提供日後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從來就不是要去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和成為譏評他人落後、不長進的工具。

最後


我用一個績效考核的觀念來作結尾。

在制定績效考核的制度時,就要想到考核的目的是要把人留住?還是要把人趕走?

同樣的,在制定教育制度時,也要想到是要把學生考倒?還是要幫助學生學習?

在作每件事時都不忘記初衷,後面的措施才不會走偏了。

我希望讀者在看完我寫完的心得後,也能去借、或去買這本書來看,雖然我自認為已經寫出這本書的菁華了,但我仍然認為這本書的重要內容,多到值得大家去買來看!

不論你是家長、老師、官員,或者還只是個學生,都請記得:

「教育制度是想到是要把學生考倒?還是要幫助學生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