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現在就知道 know it now

我的朋友在臉書上針對這次在台東辦的奧林匹亞運動會說「參加兩校合辦的奧林匹亞運動會,好期待。都到台東了,如果早知道週一會補假,就回屏東了。」

我回他說:「現在還是可以請假。人生的每個機會都難得,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10年後,你根本不會記得那個補假的星期一,到底在工作中做了什麼重要到需放棄家人共處的事?但你每次一回想到奧林匹亞運動會,就會後悔『早知道當時就再請一天假、就能順便去屏東,順便延長小旅遊的美好記憶。』」
now or later 如果他們白白放棄了這個難得的機會,我會替他們惋惜,人生就是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

在過去的某個時點,我們有意識的知道當下自己雖然有選擇、但最後選擇不這麼做。過後才懊惱自己當時沒有做另一個現在看似更好的選擇。有很多因素讓我們選擇不做,但常聽到的是未來還有時間、機會再做那些決定先放棄的事。

所以才會發生很多常見的情況,子女在父母過世後說,說「早知道就多陪陪父母」;父母在小孩長大離家、結婚後說「早知道就多陪陪小孩」。

乍看之下,一生中能完成這件事的機會很多,但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少。所以他們才誤認眼前的這件事情像其他事情一樣還有時間、或機會下次再做,才決定放棄眼前的這次機會、下次再做。

因為,在我們做出決定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下次再做,有些事情一旦錯過那個時間點,就不再有當時的因緣與場景。即使未來真的可以找時間再做,其結果也不會有當時的效果。

光是前面說到的旅行:「全家星期五一起去台東,星期六參加學校活動,星期天在台東玩一天,接下來去屏東逛逛。」

要做這件事看起來挺簡單的,就是先確定好同行的時間與住宿的位置,再預先買車票,然後時間到了就可以成行。

但簡單不表示執行後很容易達成。

再晚個兩、三年,自己的身體狀況可能不會更好,工作也可能因為昇遷而有更大壓力而不易請假,小孩上國中後更想和同儕相處,才一開始規畫行程就會發現出遊的意願問題。

等有意願了,就得喬時間。得儘量找小孩放假、夫妻二人的工作又有空檔的時段、並預先能把手邊不能挪移的工作委由其他同事代理,而這些事情都得在出行前14天完成,才能開始訂火車票。

等順利訂到火車票,還必須請上帝在這14天內,保持沒有颱風、沒有突發的工作變化、沒有身體不適、沒有交通事故、沒有疫情變化,才可能順利成行。

等經過這一連串的折騰,順利完成這四天的旅程後,就會覺得這個旅程得來不易、彌足珍貴了。到那個時候才回頭看現在3+1的行程,就會覺得眼下多安排一天休假,對比兩、三年後重新安排的行程,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

更別說是這個行程,可能會因故未成行造成的遺憾了。

又再晚個兩、三年,小孩快要上大學了,父母的身體更需要照顧,再考慮到前面的眾多因素後,想在春季當中安排家庭旅遊的難度會更高了。

如果把上面的因素重新思考,才能體悟到我前面說的,人的一生中,乍看之下能完成這件事的機會很多,但實際能做到的次數會遠比我們想像少的原因,因為做決定時只會看到未來有機會做、卻不會想到未來實際要做的困難。

而且,三、五年後即使這個行程真的成行了,也可能物是人非,早沒有了當年趁旅遊機會放鬆的閒適心境了。

那時候再回頭看現在的「早」,才會發現三、五年前的當下,身體健康、有小病痛也不嚴重,小孩課業壓力還不算重,工作也還能應付,正是多安排一天的較佳選擇。

但我們何必非要等到走過三、五年這一遭後,才能學會當下正是最好的時機?

有人常用「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勸人把握當下就行動,莫等來日空惋惜。

如果想要避免未來從自己口中說出「早知道」,那我們就必須在每個現在,考慮更長遠的時空、更多的可能後,把握當下能做到的機會,現在就做出未來不會後悔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