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人云亦云的「學歷通膨」有些不同的看法。
乍看「學歷通膨」(degree inflation),會感覺好像真有那麼回事。但在真的了解「通貨膨脹」後,再把「學歷」帶入「通膨」解釋「學歷通膨」,你會發現這個說法是「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一開始
當工商時報記者林佳誼轉譯外國新聞成《可怕的學歷通膨》時指稱的「學歷通膨」(degree inflation):
大學學歷成本愈來愈高,價值卻愈來愈低的現象,近年在美國就業市場日益普遍,經濟學家把這種情形稱為「學歷通膨」(degree inflation)。
乍看這個說法,會感覺好像真有那麼回事。
但如果你真的了解「通貨膨脹」後,再把「學歷」帶入「通膨」解釋「學歷通膨」,就會發現這個說法似是而非。
通貨膨脹(Inflation)
在 Wikipedia 對「通貨膨脹」的解釋是:
通貨膨脹,意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的狀態。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也就是說,所謂的「通貨膨脹」是指某個特定經濟體在特定時間內以相同面額的貨幣,因物價上漲使買到的東西變少了。
換句話說,「通貨膨脹」的基礎是以通用的貨幣來換東西(貨)。
學歷通膨(Degree Inflation)
如果我們把學歷帶入通膨後,就變成:
學歷膨脹,意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的狀態。
換句話說,「學歷膨脹」的基礎將是以學歷來換東西(貨)。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合理,因為學歷並不能像貨幣可以通用、直接交換東西(貨),自然無法直接和物價水準連上關係。
但假使我們硬要假設學歷是可以換東西的,就會發現相同「學歷」的學士,其薪水並不相同,仍然無法通用。舉例來說,10 年前畢業的清大電機學士,和今年剛畢業的清大電機學士的平均起薪並不相同。反觀貨幣,10 年前的 1000 元留到現在,和今年印好的 1000 元,他們的幣值相等,購買力也相等。
這意味「學歷」並不能像「貨幣」適用「通貨膨脹」的,因為「學歷通膨」是建立在一個會隨個體而改變薪水的基礎上。更嚴格來說,這根本稱不上是基礎,說是流沙都還嫌客氣!
這也表示提出這個看法的人,並不了解「通膨」真正的意義;而附合這個說法的人,並沒有查證「通膨」的比喻是否失當,就接受了別人的看法。
這才是我看到的問題:他們可能都缺少了「學歷」後面的「學力」,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學歷」與「實力」
在台灣廣設大學之前,大學的入學考試基本上決定了「學力」,也就是學校知識的程度。所以學力和學歷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
但僱主需要的是「實力」,也就是活用學校知識的能力、再加上其他的學校不教的東西。
所以,要論「學歷」與「學力」根本是個假議題。
因為除了學術界外,根本沒有僱主在意「學力」,因為他們真正在意的是求職者的「實力」,只因為「學歷」與「實力」之間沒有可參考的基準點,所以在台灣廣設大學之前,僱主對沒有經驗的求職者只能依照另一個可參考的基準點:學歷。
所以僱主普遍相信越難進的學校,其學歷越可以相信。
但台灣在幾年前廣設大學後,大學入學率突然增加了好幾倍,這個可參考的基準點突然被破壞,僱主在失去大學基準點的情況下,只能把原本建立在大學的基準點轉換到碩士,希望這樣可以讓他們在判斷無經驗的求職者時能省事點。
反過來說,大學「學歷」不能保證大學「實力」,我認為這才是無經驗的學士求職者起薪越來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供需不平衡」
我認為另一個無經驗學士求職者起薪越來越低的原因是「供需不平衡」。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裏判斷價格的另一個方法。
「供給」大於「需求」是買方市場,需求者的選擇性提高,他們不需要和對手比出價就能買到他要的人才;「供給」小於「需求」是賣方市場,需求者的選擇性降低,他們得提高出價以擊敗對手贏得他要的人才。
如果供給者想要在眾多供給者中提高自己的「價格」,就必須證明自己比其他的競爭者更獨特。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價值。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 10 年前畢業的清大電機學士的平均薪水比今年剛畢業的清大電機學士的平均起薪高,因為前者用了多 10 年的經歷和工作實務證明了他們值得這些薪水。
小結
因為上述的兩個原因,所以我回應 Jserv 說:
整個簡報我唯一不贊同的地方是:「化妝之於中年女子的重要性,有如學歷之於社會新鮮人...」(P.26)。如果把「學歷」換成「學力」,我或許比較能接受jserv的說法。
我自己認為之所以有所謂的「學歷通膨」,是因為僱主不知道求職者的真正實力,而求職者也提不出證明自己實力的方法。
所以僱主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相信比較客觀的「學歷」,進而相信研究所學歷的人能力應該高於學士學歷。
但事實上,就我業界的觀察,研究所學歷的人能力不一定高過學士學歷的人,重點在於 Jserv 說的「終生學習」。有能力終身學習的人,才會是有能力的人。
倘若學士學位的人,能用大眾普遍接受的方式證明自己的能力。例如你寫了程式開了一間Facebook、或是你參加了某種競爭激烈的競賽、而且得到了不錯的成績時,又或者是你完成了一個、或數個有難度的專案,這時你是研究所畢業、還是大學畢業,對僱主來說已經不大重要了。
因為你能做出來的東西,就直接證明了你的能力,而讓你獲得了進入職場的那張入場卷。
Jserv 的實例
惟有這樣的推論,才能證明 Jserv 能一直在 Linux OS Kernel 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依靠的,是他一直奉行的終生學習,而不是學歷。
持續不斷學習、加值實力,最後任何一個想要聘用他的僱主都得出得起高價。Jserv 一直親自示範了這個硬道理,只是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大學生注意到了這點。
當然,也是有經濟學不能解釋的例外。
他今年在母校成大開的「嵌入式作業系統設計與實作」課程,就是為了理想與興趣。不然以他的身價,把這些時間花在賺錢或是研究上,對他的荷包應該更有收獲。
只是,這應該是另一個故事。
把學歷通膨,換成學歷貶值,應該比較不會誤解。
回覆刪除Hi Almighty Demiurge,
回覆刪除看來你仍沒有看懂,才會有這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