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2

作決策之前

「你花了多久時間決定早餐吃什麼?」是我時常問別人這個關於決策的問題。

我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有太多人用了錯誤的方法的做了錯誤的決策!

為什麼


他們會用錯誤的方法決策?這有很多原因,有很多的學者做了很多的研究,證明這個問題很難一言道盡。

從我的觀察與研究,許多人的決策結果之所以失當,都是因為大多數人一開始就設定了不正確的決策時間,以致於倉促地做了錯誤的決策。

而我所謂的「決策時間」,簡單的來說就是從有決策的「構想」一直到「執行」決策的時間。

以採購來說


我的女友時想要買一個TFT螢幕,我問她「你花了多久時間決定早餐吃什麼?」

我接著說明「假設一份早餐50元,你花了2分鐘盤算該吃什麼,那表示25元的東西,應該要花一分鐘決策。」

「假設一個TFT螢幕5000元,這表示你應該要花200分鐘做決策,決定自己是否應該採購TFT螢幕。」然後,我問她「妳有花200分鐘收集資料嗎?」

「沒有耶~」她笑著說。

「那你就不應該在沒有確定自己未來的需求形態(使用頻率、使用習慣、使用特性)、預算以及產品特性(價格、功能)的情況下,貿然到T-Zone面對一堆的螢幕而不知所措,只能聽店員的片面資訊做出很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決策。」我很篤定的告訴她。

以這個案例來說,她設定了一個不正確的「決策時間」:要在某一個周末把買TFT螢幕的事情搞定。

事實上,她的螢幕壞了好一陣子,其實早在螢幕開始有壞掉的徵兆出現時,就註定她得要壞新的螢幕,而這正是決策的開始。

而且她在工作的地點有另一台電腦,她大可以用工作地點的電腦上網開始蒐集資料,直到真的壞掉或是不能忍受故障時,就可以執行決策。

假設這麼長的時間準備下做出的決策還有錯的話,那麼只靠店員的二手資訊、或是限定時間下做出正確決策的機率絕對更低!

以理財來說


決策條件也同樣限制了我們的投資決策行為。

有些投資人或散戶,上了一堆的課,看了一堆的書,繳了一堆的「學費」,知道了巴菲特的投資邏輯,要花時間做功課尋找好的投資標的,在「安全邊際」的價格內買進股票。

但當他們一看到股價一直上漲、外資一直買進時,就會開始擔心如果股價一直上漲,但自己手上一張股票都沒有,就會忘記他們學過的東西,開始心癢,忍不住要問其他人名牌,等他們掛了買單,結果這正是「追高殺低」的開始。

因為他們設定了不正確的決策時間: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買進,以為不確定是否上漲的未來股價準備。

所以他們到處問名牌、並貿然的買進某檔他們其實並不熟悉的股票,並期望未來股價會繼續上漲。事實上,他們的行為和賭徒無異。

因為除了作手、和國安基金操盤手外,沒有人知道某檔股票未來會不會繼續上漲,所以,散戶往往成為作手「養套殺」絕技下的盤中飧。

就客觀而言,散戶唯一比法人、或外資有更大優勢的地方正是:散戶沒有融資、融卷的壓力,理論上來講有更充裕的時間做出正確決策。

但散戶們卻往往拼了命的乎略、無視自己的優勢,盡了全力的擁抱更大的風險。但可惜的是這些風險,並沒有為他們帶來相對的的高報酬,反而為他們帶來「套殺」的悲劇,有超過九成的散戶無法從股市賺到錢。

但令人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似乎好了瘡疤就忘了痛,每隔幾年就在這個錯誤循環中樂此不疲。

我告訴我的同學


沒有勇氣的人看到別人把自己過去的缺點一五一十的講出來,有時會不大能接受。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別人把自己的錯誤重覆一次。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不敢面對自己錯誤的人,就不可能修正這些源自於心理的錯誤。

這才是我認為散戶的最大問題: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總是用「長期投資」來原諒自己。

所以,我認為散戶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決心,一旦設立了自己的界限,就要有嚴格執行的決心。

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對飾演揉饅頭的趙薇說「趕快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

這句話我也要對不能控制自己的散戶說。

後記


當時的女友被我的這個問題吸引,最後變成了太太。

她常說「如果我知道你脾氣不好、沒有耐心、腳毛又長....,有這麼多缺點的話,我一定不嫁給你!」

但就我來說,她有我所沒有的全部優點,所以我娶了她。

這證明「決策時間」也同樣適用於婚姻,但不一定等效!

1 則留言:

  1. 散戶沒有融資、融卷的壓力,理論上來講有更充裕的時間做出正確決策。
    ^^^^^^^^^^^^^^^^^^^^^^^^^^^^^^^^^^^^^
    補充一下:
    散戶不像基金經理人,有每個月比績效的壓力。
    至於融資、融卷,則因人而異。
    若都是現股買進,則無斷頭的壓力。
    但仍要注意,是否買錯股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