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5

選擇

上一次,我寫了一篇《人生現實遊戲-回應Mock的「好難的人生」》,文中以WoW為例子,說明自己對於「人生現實遊戲」的看法。

我在文章中強調的重點之一,就是「選擇」。

其實,「選擇」依照頻率來說,大略分成兩種。

第一類選擇


是每隔一、兩年就會遇到必須「選擇」的情況:要繼續唸研究所還是去當兵?要選A君還是B君交往?要結婚還是出國念書?要生小孩還是專注精力在工作中?要出國念書還是把錢花在進修上?

這種選擇,會對做決定的人在短時間內產生顯著的影響。在做出這類選擇後,可能會在幾周後嫁給另一個人、到了另一個國家、進入另一間公司、多了另一份責任。

更貼切的說,人生的這類選擇,就是一場賭博。

第二類選擇


是每一天都遇上必須「選擇」的情況:中午/晚上要吃什麼正餐?要買什麼零食?要如何利用下班後的時間?

這種選擇,就沒那麼嚴肅了。不過就是少了或多累積了一點什麼。

常外食,多的可能是一些脂肪,少的可能是健康;常讀英文,多的可能是一些新認識的單字,少的可能是腦細胞;常吃速食,多的可能是一些反式脂肪,少的可能是健康;常運動,多的可能是更高的代謝率,少的可能是脂肪。

第二類的選擇,也許不如第一類的重大,但長時間累積下的重要性,卻不比第一類低。

愛因斯坦說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宇宙最強大的力量是複利)」

但如果你把這句話套用到「第二類選擇」,你會發現異常的適用。

尤其當有一天,某個人的腦血管因為硬化而破了(中風),經過搶救後,他的身體不能動,但腦筋還很清楚,這時他可能會想:為什麼我會生這個病呢?

其實不只他,每個得癌症、得高/低血壓、糖尿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也同樣會問這個問題。

「是因為我昨天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嗎?」

「如果不是昨天,那是前天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嗎?」

「如果不是前天,那是大前天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嗎?」

如果一直問下去,你會發現,過去的他每一天好像都沒有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但如果你持續追蹤,你會發現他不過就是偶爾、經常吃了不該多吃的東西,然後每次都認為偶爾吃一下沒關係。

只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經過複利的加乘效果,最後超出了他的預期。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上個星期一連發生的兩件與「選擇」有關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


和林燦城醫師有關。

他寫過一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引發爭議的文章《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就我來看,林醫師在這篇文章中只不過說了一些擋人財路的話。

因為同時具有中醫師和西醫師執照的他,專長是中西整合醫學。從過去就診的病患的醫療經驗、和他的專業判斷,僅從西醫的傳統治療方法中,並沒有辦法有效的治癒感冒或過敏。

我不是醫生,但如果你看過《人體使用手冊》,你會知道痰、咳嗽這類惱人的症狀都只是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的正常反應。

我們吃了再多的止痛退燒藥、假麻黃素、抗組織氨、鎮咳袪痰劑、氣管擴張劑,雖然短期能減緩這些症狀,但它們不但不能幫助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卻改變了身體原本的這些防禦機制,對身體產生更大的反效果。

因為,感冒病毒最終還是得給身體時間,讓它們自己產生抗體對抗。

林醫師為了發揚自己的醫療理念、或是其它我不知道的原因,所以「選擇」了北上台北行醫,頂下了內湖成功路上的耳鼻喉診所,除了推廣他的理念,也為更多的病患服務。

我雖然認同林醫師的理念與想法,但因為台東實在太遠,所以只能在家人的壓力下,請其他的醫生開上述的這些藥劑,以治療我女兒和兒子的過敏性鼻炎。

一直到上周(11/15)我收到了別人轉寄的文章,又心血來潮地上網查了之後,才知道這個消息,當晚就帶著小孩去求診,希望能用正常的方式,讓小孩回復健康。

這是個與「選擇」有關的故事。

一個醫師力排眾議,「選擇」(或者是「賭博」?)用其他方式提供了病患在西醫治療方式之外的「選擇」,而病患也能「選擇」對健康最好的方式治療。

第二個故事


是我上周在林醫師的診所旁,看到的一間來自台東的「清淨母語農場」的店舖。

這個農場的成立,原因很簡單。有某個我不認識的商人,因為太太有嚴重的過敏體質,所以他選了放棄台北的事業,在台東的鄉下買了一塊農地後,用善待土地的自然農法種出好的蔬果,給家人和朋友食用,吃不完的部份,再以不加防腐劑的正常方式加工,做出好的食品讓他們的身體更健康。

等到食用的人越來越多了,才又買了更大的農地應付更大的需求,又在幾個主要的城市,選擇不起眼的地方開設店舖,希望能默默的改變大家的飲體習慣和觀念,讓更多人能接受好的食物。

所以,當你一走進店後,你會發現這間店的東西,真的一點都不特別,你甚至會以為自己進入的就是一間現代的尪仔店。你會看到一瓶4000元的枇杷膏(店員宣稱對咳嗽的效果很好)、200多元的饅頭、就連最小罐的竹鹽,也要100元以上。真的,不便宜。

不過當我聞過桂花醬的香氣、吃過他們用鳳梨酵素泡的檸檬、冰凍的香椿乾、炒過的花生、自製的酸梅後,又看到他們為了釀食物而自己燒陶時,我感受到的是農場主人近乎偏執的理念,當下我就買了給家人的香椿乾和給我父親的炒花生。雖然,也不便宜。

但我知道,長久吃這些好的、健康的食物,價格雖然高一些,但你未來可以少付一點錢給醫生,也少了很多身體的病痛,如何選擇,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

所以,這又是一個與「選擇」有關的故事。

一個有心人用好的方式種出好的蔬果,又用不加化學添加物的製作方式製作出坊間也能見到的傳統食物,提供了化學添加物之外的其他選擇「機會」,而消費者也能用口袋的錢「選擇」對健康最好的方式。

提供另一種選擇


是我願意在部落格內,轉貼這篇《這樣的醫療,是在「治病」?還是「製病」?》文章,替林醫師宣傳他的理念的初衷,也是我選擇替「清淨母語農場」宣傳的最主要原因。

至於要不要選擇,這是讀者的選擇。

因為我已經作到散佈其他我認為好的「選擇」的責任了。

後記


我買「香椿」,是因為香椿對於我們家是個有記憶的食物。小時候,姥姥會用鹽醃漬舅姥爺摘下自種的香椿葉,等吃涼麵的時候放一點,只吃一口,滿嘴都是香椿的香氣。

這個味道,到了長大後依然念念不忘。

至於買「花生」,是因為花生和土地有最直接的連結,只有好的土地才能種出好的花生。像我爸對花生這麼挑嘴的人,更能評斷花生的好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