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6

慶祝「清淨母語」內湖門市開幕的好康

在《選擇》一文中,我曾透露會在部落格中協助宣傳「清淨母語」內湖門市的開幕活動:2010年12月11日(五)~12月12日(六) 兩天,內湖門市除了有一系列開幕活動,還準備「清淨母語農場」自製的好東西,請涖臨佳賓品嚐。

另外,店家為了感謝我協助推廣「好東西」,特別提供「通達人驛站」的讀者10個活動名額。所以讀者們可能是除了店家主動邀請的來賓、經過店的路人之外,少數提前知道這個消息的人!

請把握機會拿起電話報名參加講座,因為參加後還有其他好康。

開幕活動/講座


除了販賣產品,推廣好食物的觀念也是「清淨母語」不遺餘力的部份,當天也有以下的講座活動,讓來賓了解「清淨母語」的理念。

時間12/10(五)12/11(六)
10:00~12:00開幕迎賓&產品試吃活動
14:00~14:50
體驗活動
竹鹽與青梅精的妙用認識酵素面面觀
15:00~17:00
主題講座
為何飲食覺醒能利己又利人
林慧雯女士--清淨農場女主人
以營養師的角度談清淨飲食
蔡玲貞--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19:00~21:00
主題講座
飲食的覺醒-是誰把大米變小米
林慧雯女士--清淨農場女主人
慢性病的希望
許瑞云--慈濟綜合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


我建議讀者,可以去聽聽看店員怎麼介紹他們的產品,最好還能品嘗一下讓我感動的鳳梨酵素泡過的檸檬干、冰凍的香椿、炒過的花生、自製的酸梅。

運氣好的話,也許還能嘗到一瓶4000元的枇杷膏(一罐大約300ml),連我自己也沒吃過,希望有機會能吃上一口,品嚐一下只能冷藏存放的天然枇杷膏的味道,我想單只這項就值回「票價」啦。(但我不保證當天能嚐到一匙那麼貴的枇杷膏!)

「清淨母語」內湖門市


電話:02-2792-6722
網址:http://www.qingjing.com.tw
地址:台北市內湖成功路四段224號
交通方式
捷運:內湖站從一號出口步行約7分鐘可到達
公車:可搭110、247、284、287、620、630、677、小3、紅2在「金龍里」下車步行即可。
開車:在金龍路、成功路口有平面停車場;或停至日湖百貨(原德安百貨)地下停車場。

好康一


為了協助推廣「好東西」,「清淨母語」提供「通達人驛站」的讀者10個活動名額。

只要在2010/12/1前,親自去店索票、或致電預約並告訴店員您是「通達人驛站」的讀者,就能在參加講座後獲得驚喜福袋1份。目前得知這個禮物很好吃(我還沒試用過啦),但送禮自用兩相宜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因為講座場地有限,大約只能容納20-30人,所以索票者將優先入場,請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先預約有興趣的課程後,再告訴其他人這個好康,以免向隅。

好康二


內湖門市開幕活動會舉辦飲食覺醒系列免費講座,並訂有回饋辦法如下:
  1. 累計參加講座次數達6次以上者,致贈甘蔗原汁1瓶(960cc)。
    這我倒喝過,即使稀釋後喝下仍有餘韻猶存,你也許會像「食神」裏的橋段「為什麼讓我喝到一杯這麼好喝的甘蔗汁,如果我以後喝不到怎麼辦?」
  2. 累計參加講座次數達10次以上者,致贈黃豆醬油1瓶(300cc)。
    連釀醬油的甕都是他們自己燒的,以避免陶土內的不良成分影響健康,自然釀出來的醬油也與市售加了添加劑的醬油滋味不同,但這我還沒試過。
  3. 累計參加講座次數達20次以上者,致贈本店農場2天1夜食宿招待(4餐)。
    其實我也想去看看這個百聞不如一見的農場。

我建議大家可以先去參加講座,多了解產品的製造過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最後


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看在:鳳梨酵素檸檬干、冰凍的香椿、炒過的花生、自製的酸梅份上,至少去了解一下什麼是好的食物,提供自己更多的食品選擇。

當然,如果你像我一樣,志在甘蔗汁、黃豆醬油、農場二日遊的,就去參加講座。

這間店的店員非常熱心地推廣好食物,絕不會強迫你買的!

因為,買或不買,都是你的選擇。

2010/11/25

選擇

上一次,我寫了一篇《人生現實遊戲-回應Mock的「好難的人生」》,文中以WoW為例子,說明自己對於「人生現實遊戲」的看法。

我在文章中強調的重點之一,就是「選擇」。

其實,「選擇」依照頻率來說,大略分成兩種。

第一類選擇


是每隔一、兩年就會遇到必須「選擇」的情況:要繼續唸研究所還是去當兵?要選A君還是B君交往?要結婚還是出國念書?要生小孩還是專注精力在工作中?要出國念書還是把錢花在進修上?

這種選擇,會對做決定的人在短時間內產生顯著的影響。在做出這類選擇後,可能會在幾周後嫁給另一個人、到了另一個國家、進入另一間公司、多了另一份責任。

更貼切的說,人生的這類選擇,就是一場賭博。

第二類選擇


是每一天都遇上必須「選擇」的情況:中午/晚上要吃什麼正餐?要買什麼零食?要如何利用下班後的時間?

這種選擇,就沒那麼嚴肅了。不過就是少了或多累積了一點什麼。

常外食,多的可能是一些脂肪,少的可能是健康;常讀英文,多的可能是一些新認識的單字,少的可能是腦細胞;常吃速食,多的可能是一些反式脂肪,少的可能是健康;常運動,多的可能是更高的代謝率,少的可能是脂肪。

第二類的選擇,也許不如第一類的重大,但長時間累積下的重要性,卻不比第一類低。

愛因斯坦說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宇宙最強大的力量是複利)」

但如果你把這句話套用到「第二類選擇」,你會發現異常的適用。

尤其當有一天,某個人的腦血管因為硬化而破了(中風),經過搶救後,他的身體不能動,但腦筋還很清楚,這時他可能會想:為什麼我會生這個病呢?

其實不只他,每個得癌症、得高/低血壓、糖尿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也同樣會問這個問題。

「是因為我昨天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嗎?」

「如果不是昨天,那是前天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嗎?」

「如果不是前天,那是大前天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嗎?」

如果一直問下去,你會發現,過去的他每一天好像都沒有吃了什麼不該多吃的東西;但如果你持續追蹤,你會發現他不過就是偶爾、經常吃了不該多吃的東西,然後每次都認為偶爾吃一下沒關係。

只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經過複利的加乘效果,最後超出了他的預期。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上個星期一連發生的兩件與「選擇」有關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


和林燦城醫師有關。

他寫過一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引發爭議的文章《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就我來看,林醫師在這篇文章中只不過說了一些擋人財路的話。

因為同時具有中醫師和西醫師執照的他,專長是中西整合醫學。從過去就診的病患的醫療經驗、和他的專業判斷,僅從西醫的傳統治療方法中,並沒有辦法有效的治癒感冒或過敏。

我不是醫生,但如果你看過《人體使用手冊》,你會知道痰、咳嗽這類惱人的症狀都只是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的正常反應。

我們吃了再多的止痛退燒藥、假麻黃素、抗組織氨、鎮咳袪痰劑、氣管擴張劑,雖然短期能減緩這些症狀,但它們不但不能幫助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卻改變了身體原本的這些防禦機制,對身體產生更大的反效果。

因為,感冒病毒最終還是得給身體時間,讓它們自己產生抗體對抗。

林醫師為了發揚自己的醫療理念、或是其它我不知道的原因,所以「選擇」了北上台北行醫,頂下了內湖成功路上的耳鼻喉診所,除了推廣他的理念,也為更多的病患服務。

我雖然認同林醫師的理念與想法,但因為台東實在太遠,所以只能在家人的壓力下,請其他的醫生開上述的這些藥劑,以治療我女兒和兒子的過敏性鼻炎。

一直到上周(11/15)我收到了別人轉寄的文章,又心血來潮地上網查了之後,才知道這個消息,當晚就帶著小孩去求診,希望能用正常的方式,讓小孩回復健康。

這是個與「選擇」有關的故事。

一個醫師力排眾議,「選擇」(或者是「賭博」?)用其他方式提供了病患在西醫治療方式之外的「選擇」,而病患也能「選擇」對健康最好的方式治療。

第二個故事


是我上周在林醫師的診所旁,看到的一間來自台東的「清淨母語農場」的店舖。

這個農場的成立,原因很簡單。有某個我不認識的商人,因為太太有嚴重的過敏體質,所以他選了放棄台北的事業,在台東的鄉下買了一塊農地後,用善待土地的自然農法種出好的蔬果,給家人和朋友食用,吃不完的部份,再以不加防腐劑的正常方式加工,做出好的食品讓他們的身體更健康。

等到食用的人越來越多了,才又買了更大的農地應付更大的需求,又在幾個主要的城市,選擇不起眼的地方開設店舖,希望能默默的改變大家的飲體習慣和觀念,讓更多人能接受好的食物。

所以,當你一走進店後,你會發現這間店的東西,真的一點都不特別,你甚至會以為自己進入的就是一間現代的尪仔店。你會看到一瓶4000元的枇杷膏(店員宣稱對咳嗽的效果很好)、200多元的饅頭、就連最小罐的竹鹽,也要100元以上。真的,不便宜。

不過當我聞過桂花醬的香氣、吃過他們用鳳梨酵素泡的檸檬、冰凍的香椿乾、炒過的花生、自製的酸梅後,又看到他們為了釀食物而自己燒陶時,我感受到的是農場主人近乎偏執的理念,當下我就買了給家人的香椿乾和給我父親的炒花生。雖然,也不便宜。

但我知道,長久吃這些好的、健康的食物,價格雖然高一些,但你未來可以少付一點錢給醫生,也少了很多身體的病痛,如何選擇,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

所以,這又是一個與「選擇」有關的故事。

一個有心人用好的方式種出好的蔬果,又用不加化學添加物的製作方式製作出坊間也能見到的傳統食物,提供了化學添加物之外的其他選擇「機會」,而消費者也能用口袋的錢「選擇」對健康最好的方式。

提供另一種選擇


是我願意在部落格內,轉貼這篇《這樣的醫療,是在「治病」?還是「製病」?》文章,替林醫師宣傳他的理念的初衷,也是我選擇替「清淨母語農場」宣傳的最主要原因。

至於要不要選擇,這是讀者的選擇。

因為我已經作到散佈其他我認為好的「選擇」的責任了。

後記


我買「香椿」,是因為香椿對於我們家是個有記憶的食物。小時候,姥姥會用鹽醃漬舅姥爺摘下自種的香椿葉,等吃涼麵的時候放一點,只吃一口,滿嘴都是香椿的香氣。

這個味道,到了長大後依然念念不忘。

至於買「花生」,是因為花生和土地有最直接的連結,只有好的土地才能種出好的花生。像我爸對花生這麼挑嘴的人,更能評斷花生的好壞。

2010/11/22

這樣的醫療,是在「治病」?還是「製病」?

這篇文章,是由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一文的作者林燦城醫師授權轉載。

其實一年多前收到這篇《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文章時,我就已經去信要求授權轉帳該文,但因為一直沒收到林醫師的回信不得不作罷。直到最近林醫師改至台北行醫我也帶小孩去求診時,我才又去信要求授權轉帳該文。

但林醫師認為那篇《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文章,因為標題太過聳動,所以蠻多人喜歡轉貼的,但他覺得好像有「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感覺,還是有很多名醫並不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林醫師希望我改貼這篇內容相似,但比較不傷及真正努力的名醫的這篇《這樣的醫療,是在「治病」?還是「製病」?》

另外,林醫師這次授權轉載的原文內除了原始的《這樣的醫療,是在「治病」?還是「製病」?》原文外,還加入了其他更新、更有價值的內容,所以可能會和其他轉寄的文章有所不同。

另外原文也沒有標題,但為了幫助讀者更容易了解段落,所以通達人替不同段落下了標題。一併在此說明。

2010/11/16

老師的十個對不起

這本書是我在去社區大學上課時,順道去圖書館拿的預約書。然後,我又因為老師講課的內容又重覆了,所以直接在課堂上拿出來看,感覺有點對不起老師。

接著,我像其他看過這本書的人一樣,邊看邊流淚。第一個讓我感動的其實是朱學恆的推薦序。
他為他的學生作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不管怎麼看,都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他寫了一封信給一個在社會以異見多、愛罵人著稱的傢伙。

而且他為了自己的學生,試著想要在畢業禮中安插本來沒有的段落,家長會覺得麻煩,行政人員會覺得囉嗦;而在我國現在的教育體系中,「不一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不一樣會造成別人的排擠,不一樣會造成他人的麻煩,不一樣會造成自己的麻煩。

所以,大部分的老師放棄了不一樣,然後,他們的學生也跟著放棄了與眾不同。
雖然有時候覺得朱學恆的文章太狗血,但我不得不說在這篇介紹序中,朱學恆講到了我們教育制度內的最大的缺點。

2010/11/09

是誰出賣了你?

最近,我的朋友在Facebook(以下簡稱FB)上推薦我參加一個活動:「Facebook | 您的一票 決定愛的力量」,我留言回覆我的朋友:大家知道自己在作什麼嗎?我認為要幫助他們,應該有別的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的資料輕易的「賣掉」了。

我惟恐大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所以特別寫了這篇文章說明背後的想法。

在按下「同意」之前


你得知道這個活動是誰辦的?這是「財團法人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換句話說,背後得到資料的人是「台新金控」!

我沒有反商情節,也和「台新」沒過節,我更沒在他們那開戶、甚至沒買他們的股票作股東。

我只是一視同仁地,很重視自己的個人資料!而不論是誰拿到我的資料!以這個案例來說,主辦單位並沒有在「活動條款」內多加說明他們會如何使用這些資料。

今年初


在立法院沸沸揚揚討論的,就是在討論「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詳細的條文對照表(行政院版)可以從法務部全球資訊網下載,詳細對「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的動機和目的,可以看這篇行政院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特別說明原名稱「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要改成「個人資料保護法」。

為什麼要修法呢?行政院的說法是鑒於電腦科技日新月異,利用電腦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之情形日漸普遍,再加上各類型商務行銷廣泛大量蒐集個人資料,對個人隱私權之保護,造成莫大威脅;而本法適用主體有行業別之限制,僅適用於徵信業等八類行業,一般行業及個人均不受規範,保護之客體又只限於經電腦處理之個人資料,不包括非經電腦處理之個人資料,對於保護個人資料隱私權益規範不足。
從上文中可以知道一個事實,「不論個人資料的形式,各類行業都已經在用各種管道蒐集這些資料。」為了抑止這個現象,行政院其實從民國94年就已經計畫要修法,只是相關的配套措施一直不完備,無法送立法院審查。

其實蒐集個人資料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到氾濫成災的地步了。

從一出生開始


你的資料就可能已經被父母不小心洩露了。

例如上圖的這個案例,主辦單位為了取得母親和小孩的資料,就辦了一個活動,讓父母以這些個人資料換取贈品,更甚者是還要父母允許主辦單位再給其他的單位使用這些資料,無怪乎我家會收到這些廣告了。

不只是個人資料


由於70年代的年輕人,已經不依賴傳統的:雜誌、電視、報紙途徑,所以主辦單位開始把觸角伸進網路媒體上,但因為網路個人資料的易於取得的特性,使「蒐集個人資料」一事在網路上更加氾瀾。

以FB上的這個活動為例,理論上「Facebook上的個人資訊不允許在未被授權的情況下被其他人訪問」,但在使用者按下「同意」時,同時也「允許此程式取得我的基本資料」,但你真的知道自己提供了辦活動的主辦單位什麼資料、以及嚴重性嗎?

按照FB上的說明「允許此程式取得包括姓名、大頭貼照片、性別、所屬網絡、用戶 ID、朋友名單等基本資料,以及其他我同意和所有人分享的內容。」我個人認為重點在於「所屬網絡」、「朋友名單」、以及「其他我同意和所有人分享的內容」三項。

我們分別來看看透露這些資料後,會有什麼影響!

「所屬網絡」和「朋友名單」


拿到你資料的人,可以知道影響你的管道。例如,某個人訂閱「重灌狂人」,要賣東西給他的主辦單位,可以直接買「重灌狂人」上的廣告,這樣就可以把產品的資訊藉由這個途徑讓我知道,藉此影響潛在消費者的購買傾向。

也可以知道誰可以影響你。例如,有某個人是重量級的人如「貴婦奈奈」,她文章的一句話,勝過上千萬電視廣告的效益,所以主辦單位往往直接請「貴婦奈奈」寫某個產品的「推薦文」,這樣就可以影響潛在消費者的購買傾向。

「其他我同意和所有人分享的內容」


這點就更嚴重了!因為你在FB上放的資料越多,別人就能更輕易地了解你這個人以及你的個人隱私。

如果你愛旅遊,從照片中,可以知道你和誰一起去玩、你去過那裏玩、自助或是跟團、出去玩的頻率、喜歡的地點、消費能力。

如果你愛出去吃東西,從照片中,可以知道你出去吃飯的頻率、消費的價位、口味、喜好、消費能力。

如果你愛寫文章,可以知道你的政黨傾向、夠不夠理性、對什麼類型的活動有興趣、對網路的依賴程度、時間分配。

如果你愛交朋友,可以知道你的年齡層、認識的朋友類型、感情狀況。

如果你愛按「讚」,別人可以從你的「讚」中知道你的喜好。

簡單的說,主辦單位可以從上述的資料中確認你是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如果是,他們會從中研究如何影響你的購買傾向,然後使你買下更多他們的產品。

沒有白吃的午餐


上述的項目,是由我這個不太有想像力的人,順手寫出來「已知」運用「個人資料」的途徑,我想有更多比我聰明的人應該更知道如何「善用」這些在FB上經使用者同意就能取得的授權資料。例如:《由Facebook資料來看分手高峰期。》)。

我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希望大家能用利人也利己的方式助人,例如:捐錢、義工,而不是用損人不利己的方式!當然,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以為可以用「不用錢」的方式就能助人的情況下,透露出自己的個人資料!

但請記得,這些辦活動的主辦單位既不是傻瓜、也不是笨蛋,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是還沒看過那間主辦單位是無條件的行善的(讀者如果知道,也請不吝告之)。在他們拿出錢出來進行所謂「回饋社會」的同時,他們也要拿到某些等價甚至超值的東西。

以我來看,這個活動根本就是主辦單位與參加者之間的交易:每個投票的使用者,以自己的部份資料「換取」(我稱之為「出賣」)主辦單位對特定對象提供資助。

到活動結束後,以目前的熱烈參與情況,扣除掉重複的投票者資料後,我估計主辦單位至少可以得到10萬善心參加者的資料。除此之外,主辦單位也將一併獲得其他非參加者的部份資料(包括FB上說的:姓名、大頭貼相片、性別、人際網絡以及用戶序號(以及其他你對「所有人」開放的資料)),這個部份我估計至少有20倍以上。

但最後主辦單位要不要使用這些資料?如何處理這些個人資料?主辦單位沒有說,我也說不準,就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看主辦單位會如何使用!

在FB中


你當然可以透過 帳號 > 隱私設定 > 應用程式與網站 > 編輯你的設定 下,重新設定應用程式所能獲取你的個人資料類型,以避免他們知道了你太多的資料。

但請看清楚最下面的註解:「除非你關閉平台應用程式以及網站功能,你朋友使用的應用程式將能夠存取你的姓名、大頭貼相片、性別、人際網絡以及用戶序號(以及其他你對「所有人」開放的資料)。

所以你還得透過 帳號 > 隱私設定 > 自訂 內,重新設定自己的隱私分享權限,切記不要開放個人資料給「所有人」!

結論


我呼籲各位讀者、網友,請在網路上使用個人資料!

尤其是在網路上,當你按下任何「同意」參加活動、使用應用程式按鈕的時候,你可能同時也出賣了自己和朋友的資料。

為了避免被其他人知悉太多的個人隱私,下一次在「同意」前,請先確定自己和所有朋友都已經完成隱私設定了。

別再當下一個出賣個人資料的冤大頭了!

2010/11/05

你真的想清楚要買車了嗎?

我的表弟最近大概是交了女友,所以想買一台車代步。

但實際上在台北市,買車根本就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