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4

瑞典式的領導-1/2商周內容整理

1078期的商業周刊藉由專訪台灣富豪汽車(Volvo Car Taiwan)總裁拉森(Goran Larsson)介紹了瑞典式的領導,那其實就是維京人傳承下來的航海智慧,迥異於:強調個人主張的美式管理、重視階層角色的東方式管理。

我重新思考商周所介紹的瑞典式領導,除了重新排列這五個特點外、也將內容與專訪重新整理,並加入所找到的資料與自己的見解。為了避免混淆,這篇文章也分成三個部分:

  • 一是商周內容整理;
  • 二是內容補充;
  • 三是個人見解。


在繼續閱讀文章前,一定得介紹一下維京人,因為它和後面的內容有極密切的關係。

維京人

早期的維京人,最早群居於瑞典,約在西元500年左右大規模遷徙至現今丹麥領土。他們可分為: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丹麥維京人。

西元8世紀後,丹麥、挪威、瑞典已粗具王國形式,已集結兵力並發展更高技術的航海巨艦。但隨著人口增加,糧食逐漸不足,再加上氣候惡劣,維京人遂四出侵擾鄰邦。

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西元789年一次對當時英國的襲擊,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而被要求徵稅,這些海盜殺死了向他們徵稅的官員;第二次記錄是在西元793年。此後200年,維京人不斷地侵擾歐洲各沿海國家,甚至沿著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

其中的一支(瑞典維京人)渡過波羅的海,並遠征俄羅斯,到達基輔和保加爾。有些船隊遠航至裡海,前往巴格達和阿拉伯人做生意。

而更為著名的一支(丹麥維京人)向西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不但大肆劫掠不列顛半島,更向歐洲大陸進行了侵擾。

瑞典式領導的五大特點

商周依照《瑞典人》一書,以及拉森的口述,整理了以下五點:

  1. 自主管理,相信員工。
  2. 平權思考,不強調服從。
  3. 簡化組織,分享訊息。
  4. 主管扮教練,而非指揮官。
  5. 凝聚共識、全員決策。
自主管理,相信員工

瑞典企業老闆不會給明確的工作指令,因為他們相信人們會自己表現出最好的一面,所以公司沒有監督者的角色。

瑞典式生存哲學,就是合作。這是因為維京人所處的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太冷了,因此在船上,唯有緊密合作、完全互信,大家才能存活下來,所以對維京人而言,和諧的價值遠勝過衝突。

拉森認為:充分互信、合作的團隊,是建立正確決策最重要的前提。

拉森的作法:當業務部門的主管,因為受不了得向其他部門分享他掌握的市場訊息,認為這樣做是浪費時間,憤而在會議上拍桌。拉森處理的方式是先暫停會議,當面和該主管溝通,明確讓他知道當面衝突是不被允許,凡事都要退一步思考別人的立場,強調和諧對團體的重要性。

平權思考,不強調服從。

瑞典企業認為,好的領導人要能引導組織凝聚共識,而非靠威權管理,瑞典主管辦公室大門永遠敞開,組織內的權力距離短。

簡化組織,分享訊息。

維京人採取精兵作戰,因為,組織扁平,基層與領導者的權力距離短,才有利於訊息溝通。

拉森的做法:當組織需要一個新的職缺時,是就地取材,從現有人員中調任新職缺。

另外,瑞典企業強調部門間的交叉溝通,組織訊息重視分享、流通,最忌諱資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為組織內沒有訊息是可以獨自占有的。

這是源自於維京人認為:在同一條船上,就沒有不能說的秘密,每個人所掌握的情報和資訊都必須交換流通,唯有如此,才能對瞬息萬變的海象立即做出回應。

就像「Skipslag」這個在字典上找不到的瑞典古字,意思是「所有人在船上甲板集合,人人都有平等發言權,先分享資訊再共同參與決策」,分享資訊的動作,是為了下一步「讓所有人都能以正確的資訊作出正確的決策」預作準備。

拉森的做法:比照Skipslag模式,每週舉行的「War Room」(戰情室)會議,不管是行銷部門的產品規畫,或是財務部門的預算目標,所有部門人員都必須先分享資訊、參與決策討論,藉由要求組織成員分享資訊,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精準掌握台灣車市的氣氛,就像在同一艘船上的維京人一樣。

主管扮教練,而非指揮官

瑞典企業中,主管的角色是引導員工思考,因為,員工若能自己找出問題與答案,就會知道該怎樣執行。

拉森認為:領導者未必是組織內工作能力最好或是專業知識最豐富的人,但卻一定要能引導大家形成決策,往共識前進。

拉森的做法:以2008年年初發動的Volvo S60車款價格戰為例,就是拉森在2007年6月「戰情室」會議上拋出來的問題。因為當時Volvo高價車的占比遠高於入門產品,拉森認為倒金字塔的銷售結構必須調整,所以要大家思考解決辦法。

凝聚共識、全員決策

瑞典企業的員工,必須懂得要思考非自己部門的問題,各階層的員工都須對公司營運有整體了解,不僅要知道如何做事(know how),更要知道為何要做這件事(know why)。

就像「Skipslag」,在甲板上,每個人發言時沒有階層之分,人人都有平等發言權,且必須都要站在船長的立場,提出航行計畫,共同參與決策,然後齊一心志,往同個方向前進。因為維京人相信,只有透過平等的討論,所建立的共識才能夠真正被執行,尤其是海上航行不分晝夜,每個船員要靠高度共識的自主管理,才能躲過風浪,順利抵達目的地。這是瑞典式領導最重視的精神。

拉森的做法:在「戰情室」裡,全員都得參與決策,有共識才有執行力。以2008年年初發動的Volvo S60車款價格戰為例:最後經過行銷、財務與銷售等各部門的來回討論取得全員共識,才敲定這個:將進入改款週期的Volvo S60車款推出約四分之一的現金折價的促銷計畫。原價超過一百七十萬元的新車,成交價不到一百三十萬元,降幅之大是車市所未見。

不過也因為這種做法,讓Volvo在台灣前兩季共售出913輛新車,和2007年上半年進行比較,成長了25%。但從頭到尾,拉森也只是和大家一樣的決策成員之一。


責任感是怎麼來的?

這篇文章是要回應網友阿倫校長的《長恨此身非吾有》,看來阿倫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

其實看來您很希望自己經手的委托案,能夠儘快成交,所以願意在休假日又回去上班。

由此看來:您是個有責任感的人。

因為有責任感,所以你會在休假日又回去上班,只希望能有所表現。

不過,請問您一個非常簡單問題:您知道責任感是怎麼來的?

這是我最喜歡問別人的簡單問題之一,大部份的人因為沒思考,所以無法正確回答。

不過,就像您面對其他課題一樣:

  • 歡迎你上Google查
  • 你可以問別人
  • 你也可以查維基(責任
當您有一天能回答正確答案了,表示您已經更了解責任感、自然就真的有責任感了。

2008/07/19

換了屁股,也要換腦袋

這篇文章是要回應網友喲哪桑的文章《換了屁股,我也換了腦袋》。

我自己認為「換了屁股,也要換腦袋」不但是非常正確、必要而且必然的事。

但在繼續討論這件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的典故

2008/07/17

部落格的調性

最近我一直在想「這個部落格內容適不適合全放在同一個部落內?」這個問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構思這篇文章很久,因為我的朋友告訴我部落格的文章要短一點,但我雖然知道我的部份文章內容很長,但卻一直無法想到一個好的切入點下筆,換句話說,就是我還不知道該如何對文章的分類作切割。

Abin的兩個部落格

直到我看了Abin的兩個部落格《Abin's Tech Note》和《Abin's Note》,我才又繼續寫這篇文章。我整理了Abin的所有文章類型的分類成以下的表格:

Abin's Note類型Abin's Tech Note
。 Blogger
。 Google
。 技術新知
。 軟體心得
。 Web Service
。 Hardware
。 Messenger
。 Firefox
。 flickr
。 Network
技術。 Blogger
。 Google
。 BLOGGER HACK
。 WL-500g HACK
。 Javascript
。 LinkStation HACK
。 Feed
。 CSS
。 Search Engine
。 心情隨筆
。 吃喝玩樂
。 敗家記錄
。 工作相關
。 Home
。 Trip
。 Stylish
生活
。 Game
。 Wii
。 Bike
。 TV
。 Movie
。 NDSL
。 Restaurant
。 Car
。 藝文活動
嗜好

Abin的分類邏輯

從上表可以發現:Blogger、Google是這兩個部落格內容中唯二有交集的類別。

從我作的比較表中可以知道,雖然Abin's Note內也有關於「技術」的文章,但比較偏向於一般性的內容,對一般的網路瀏覽者也不會覺得太漠生;反觀Abin's Tech Note,確實是以技術普及性的思維,來分內容。像是:Blogger、Google這兩個類別以外的文章,確實比較偏向技術性。而像:Blogger Hack, Feed, CSS, Javascript 都是想要改Blogger的讀者想要看的內容。

至於Search Engine則是介紹搜尋引擎的文章,我個人估算比例可能只有五百分之一,而且是有心經營網站、部落格的讀者才有興趣的主題。而 WL-500g HACK, LinkStation HACK更只有想要改Embedeed System的讀者才會有興趣看的文章,我個人估算比例更可能只有千分之一吧!

「通達人驛站」的內容

回過頭來看「通達人驛站」,我的文章類別如果也照上述的分類方式來看,結果就會像下面這樣:

技術。 Blogger Hack
。 Firefox
。 HTML教學
。 IT
。 Linux
。 MAC
。 Perl
。 PHP
。 Pidgin
。 Google應用
生活。 人生體悟
。 個人觀點
。 回應
。 家人照片
。 生活觀察
。 看書心得
。 軟體開發
。 轉載
。 商周
。 聖經
嗜好。 中文
。 健康
。 台訊美食社
。 寫作
。 投資
。 比較
。 育兒
由於「通達人驛站」的定位,原本就是希望能放:人生體悟、個人觀點之類偏向個人價值觀、批判性的文章,這類文章的特性就是內容會長,而且圖少,看一次通常還不會懂,不太能吸引現在的七段班同學。

至於像:技術類的文章,原本就不在計畫內,是因為我還沒有別的地方可放,才暫放於這個部落格內的,這類的文章通常有圖可看,內容也稍短,看完就實作然後結束。

如果以閱讀群而言,這兩個族群很明顯是不同的,如果依照Abin的分類邏輯來分類時,確實需要一個像《通達人筆記》之類的部落格,來放《通達人驛站》屬性以外的文章,至於詳細切割的方式,我會再寫其他的文章說明。

人總有不被了解的時候 我的似乎特別多
我飲著一份孤獨 喝著喝著就哭了
身體的累不比心裏的苦
你不明白 我說不上來
傷人的話 也說不出口
只能留給自己

人總有不被了解的時候 我的的確特別多
兩人走了一段路 沉默的總是我
腳步跟不上步伐
你沒發現 我幫不上忙
想的距離 既然看不出
自己知道就好

2008/07/15

年少的希望

喵の棒球下午茶部屋看到「青春的練習曲─心慈」這篇文章,寫一個老師少年時代的同學的故事。

十幾年以後的今天,當我再看到這個故事時,因為主角的遭遇和我非常接近,看完這個故事後,心中有很多的共鳴,以致熱淚盈眶。因為少年時的我,最大的希望也像「心慈」一樣,是能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當我回頭檢視這段暗淡的過程時,才發現這段青少年的經歷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但這段經歷我也沒有白走,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從此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以此自豪。

原文摘要

作者在國中時有個同學叫「心慈」,留著一頭老是油膩膩的西瓜皮直髮,黑黝黝皮膚搭上扁大的鼻子,掛著一副粉紅色塑膠框厚厚的眼鏡,大大的嘴巴,再加上老是皺不拉基的制服和不規則凹凸的百折裙,這樣的外表,讓她和她的同年齡已經開始懂得打扮的同學望之卻步。

「心慈」也知道自己的外表不討喜,所以,總是特別用尖銳的笑聲用力笑,特別大聲的說話,吸引同學的目光停留在她身上,但總是超乎她的預期,使孤立的處境更加無限期的延長。

舉凡要分組的活動對「心慈」來說都是大麻煩。她會帶著討好的笑容,一組一組去探詢被收留的可能性。從學校午餐的分桌,隔宿露營的小隊,每一次都會看到她微微彎著腰的背影,走過了這一組,再走過了那一組。

作者並不特別討厭「心慈」,只是就像那個年紀該有的小心眼一樣,當老師一說要分組,只會在意自己是否有一個小圈圈,可以讓自己不管是什麼樣的活動都不落單,可以在第一時間被其他人熱情的招呼著,然後開心的一起寫下同組的座號、名字,接著再一起打打鬧鬧的選出自己的組長。

雖然作者總會特別注意那個孤單的背影,但也總是自欺欺人的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但她還是無法想像,「心慈」那三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心慈」總是很「用力」的交朋友。只要她覺得有一絲絲的機會可以跟你做朋友,她會願意每堂課幫你抄筆記、每天幫你寫功課、每一節下課去合作社幫你買東西。

而每一次,當「心慈」成功的爭取到加入某一組,她總是負責這、負責那,準備材料的是她,畫海報的是她,搭帳棚的是她,買零食的是她,買飲料的是她,烤肉的是她,但是,所有的人還是都不喜歡她。

三年後大部分的同學都選擇直升高中部,「心慈」選擇去唸公立的第一志願,她離開前最後一次跟作者說話「我總算要離開這裡,我去另外一個地方一定要交很多、很多的朋友」,然後她就真的去了另外一個學校,她在班上沒有朋友,離開之後,也根本沒有人試圖跟她連絡。

一直到作者高三那年,看到了地方新聞的角落,有一個女高中生因為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的消息,她一眼就看出那是心慈,因為那張上高中才拍的大頭照和國中時一點都沒變,一頭厚重的西瓜皮直髮,黑黝黝皮膚搭上扁扁的大鼻子,臉上掛著一副粉紅色塑膠框厚厚的眼鏡。

起因

在國小六年級時舉家從天母搬到內湖,因為我仍選擇就讀於天母國小,從此開始了一整年早出晚歸的通勤生活。

為了縮短交通的時間,我必須6點到6點半之間出門,才能坐上頭幾班公車、不遇上塞車時段,能用最短的時間提早到學校,因此我幾乎總是全校最早到校的人。放學後,我又必須快速步行到公車站,儘快坐上能避開尖峰時段的公車回到家。

在這一年,我失去了和同學的互動,他們下課後的活動我不能再參與、包含不能在放學時作弄同學、不能再到同學家看前一晚錄好的飛狼、也不知道最近天母開了什麼玩具店,在下課時段我也和其他同學沒有什麼話題可聊的,只能在教家附近逛逛,找不到可以說話的對象。

個人的轉變

也就在這一年,我卻愛上了勞作課。因為我知道我的同學們只重視課業,對於勞作並沒有放太多的心思,我也知道我在功課上很難贏過他們,但我知道我有的是我同學所沒有的。

我可以每天在公車上更多的時間思考該如何設計勞作,有很多的創意就是在這個時間想出來的;我更知道自己比他們更有想像力,所以我能設計出讓他們讚嘆、自認還挺傑出的作品

雖然我能履次從他們對我作品大聲驚嘆的瞼上、得到一種專屬我的虛榮,但我知道,我的心中還是有個小小的願望:希望有個朋友。但最後一年的小學生活就在這一個又一個的勞作作品、與總是失望的期待中渡過。

到了國小畢業前,我的希望終究沒有實現,在這一年,我可能也因為失去了必須透過與同儕互動才能學習到的社交技巧,而徹底改變了我原本天真爛漫的個性。

上了國中後

上了國中後。我的身邊又開始多了很多同學,包含出現了一個像作者說的像「心慈」那樣的同學。他的身形因為尚未進入青春期而瘦小,剃了個小平頭、帶了個不成比例的金框眼鏡、口裏還戴了個牙套,老實說連我看了他的痤樣都很想欺負他。

他總是希望個自己能打入一些同學的小圈圈,所以他總是很努力的幫同學去買零食、甚至寫作業,就只為了博取同學對他的好感。

我與他不同,是個沒人理的孤僻分子。我想那可能是因為我少了一年與同學的互動經驗,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和新朋友打交道,所以我也從不主動和同學打交道,所以我甚至連說得上話的同學也沒有。

可能是因為我那個同學成功的打入了其他小團體,孤僻的我開始轉而成為其他同學的欺負對象。

我的遭遇和「心慈」沒兩樣。不過,其中一個同學會從我臉上的特徵幫我取了一個外號「一把芝麻」,然後在我面前故意唱一首和他給我取的外號接近的歌來刺激我,最誇張的是把我的腳踏車的輪胎割破,就只差沒有把我用布袋套起來打一頓了。

但這些事我都忍下來了,我也從來沒有向父母哭訴、要求他們為我出頭替我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連我也不知道的原因,我就突然領悟到:有許多事是自己惹出來的,與其靠父母還不如自己靠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不過,事實上我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單方面就能解決的。

但是這個簡單的想法,讓我走上和「心慈」選擇自我毀滅不一樣的路。我開始從心理面強化自己的心理,唯有如此才可能讓自己在不友善的環境中生存。也因為這個經歷,讓我從不害怕陌生的環境,甚至能很快的適應環境,畢竟這麼糟糕的環境下我都能生存下來了。不過這點,我一直到了幾年前才發現。

昇到國二後

升上了國二,我轉到了附近一間國中,但我的班級是所謂的放牛班,也就是不用花太多時間念書的班級。因為我的周圍都是對念書不太在行的同學,所以老師也不太管我的課業,要怎麼唸書都得自己來。

但我始終沒有忘記國一的經歷,這加速促使我從一個無知矇懂的少年開始形塑自己的個性,並且利用國中剩餘的兩年開始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開始去觀察,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律。我開始大量的去看我有興趣的報紙、雜誌,看社會上發生的事,看人與人的互動,尤其是看一些名人的傳記、報導,看他們的人生都遇到了那些困難?又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並將這些作為自己解決問題的參考,更希望能歸納出一些能影響我一生的想法。

收穫

我從這些傳記中發現:人的成就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想法不同,所以表現出的作法也不同。如果我的未來不想和其他人一樣,那我的想法就必須與眾不同,這樣作法也才會與其他人不同,最後的結果也才會與其他人大不相同。

這促使我不斷地逼自己:用與別人不同的觀點看事情,更去學習那些能用與其他人不同角度看事情的觀點。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想法與其他人不同,當大家都從一個角度切入事情時,我若能從其他角度看事情,甚至去發現問題背後的問題時,那我成功的機會就會比其他人大得多。

我那時還發現: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模式,至少有兩個特徵:一是及早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並事先準備好;二是遇到了難得一見的機會後,趁勢掌握了這個機會而堀起,而通常這個機會在很多時候都是所謂的伯樂所提供的。

針對第一點,我發現:當一個人越早知道自己的未來方向、並願意為此投注熱情作出努力時,未來的成就也將更越大。不過,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言,這個好像言之過早,我縱然知道這個道理,但在當時卻不能為此作些什麼。一直到念專科遇到電腦後,才開始有了更具體的行動。

針對第二點,我發現:成功的人一定知道要在現實中要找到一個能真正認識你的伯樂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所以還不如多花一點時間儘快認識自己,因為人一生中第一個、也就是最重要的伯樂就是自己。尤其像我這樣自認人緣差的人,發生在我身上的機率可能就更低。

所以我從十幾歲就開始嘗試去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不過一直要到二十幾歲時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不過,這個活動從那時開始到現在都一直持續,但一直要到幾年前,願意回頭檢視這段暗淡的過程時,才發現這段青少年的經歷對我的影響。

不過,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從此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我以此自豪。

後記

說到這裏,我寫的內容到底和本篇文章的主題「年少的願望」有什麼關係?

答案是:有關係、也沒有關係。

有關係,是因為我很早就發現年少的願望:受朋友歡迎。不過,我也很早就發現這個願望看來是很難實現了。因為,國中時的際遇,讓我對人失去了信心。這促使我將自己的觸角轉向自己,讓我有機會必須和自己相處,進而發現更多的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

沒有關係,是因為我寫的這些東西,早就可以寫其他的題目,但我卻硬要將它放在這篇標題的文章內。但再仔細想想,若沒有前面文章的舖陳,突然出現後面的文章,其實還挺突兀的。這就像我的人生一樣,沒有前面的過程,就不會造就現在的我。

我突然想到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內容「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從我過去的人生,似乎驗證他的觀點所言不虛。

  1. 喵の棒球下午茶部屋-青春的練習曲─心慈
  2. 浩浩蕩蕩的旅途-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

2008/07/11

我對「讀經教育」的看法

我的朋友錫展發表了一篇《我對兒童讀經的認識》,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應錫展我自己對「讀經教育」的看法。

2008/07/10

CTO的高度

我想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找不到好的點切入主題,所以這篇文章一直只有題目但無法下筆。直到上周,發生了一件事,讓我覺得感觸良多才下筆。

2008/07/03

動脈硬化形成

今天上網發現Mr./Ms. Days (MMDays)介紹了奈米醫學動畫,其中有個「動脈硬化的形成」的動畫,我覺得這個動畫挺有趣的,不過裏面的英文都是專有名詞所以聽得不大懂,就上網找了關於「動脈硬化形成」的資料,輔助大家了解動脈硬化的形成,讓大家更關心自己的健康。


膽固醇

  • 廣泛存在於動物體的細胞膜中,同時也是合成幾種重要荷爾蒙及膽酸的材料。
  • 可以分成兩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 不溶於水,能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結合隨血液運行,在肝臟與細胞來去,並在必須時經由肝臟轉換成脂蛋白供人體使用;
  • 若血液中膽固醇的總含量過高,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提高。
LDL低密度脂蛋白
  • LDL是在肝臟所由極低密度脂蛋白、透過脂蛋白分解酶拆去甘油三脂而形成的最終階段,因此變得細小,也較HDL包含較多的膽固醇,負責在血液內運載脂肪酸分子至全身供細胞使用。
  • 因LDL體積小,所以易滲入血管壁,當過多的LDL滲入動脈時就會導致動脈硬化;
  • 因為它的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存在緊密的正向相關,所以LDL-C又被稱為「壞膽固醇」。
  • 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建議,理想的 LDL-C 濃度應在100mg/dl以下,若超過160 mg/dl則為高危險濃度。
HDL高密度脂蛋白
  • HDL是最小的脂蛋白(在動畫中HDL的尺寸比LDL小)。
  • 肝臟以阿樸脂蛋白和磷脂的聯合體的形式合成這些類似不含膽固醇的平滑的球形脂蛋白粒子,它們能從與它們接觸的細胞那裡獲得 HDL-C 並運回肝臟代謝,使其可以被再利用。
  • 由於HDL的功用如同清道夫一般,可預防脂肪在血管壁的堆積並防止動脈硬化、並維護內皮細胞以及預防血栓形成的功能,所以 HDL-C 又被稱為「好膽固醇」(在動畫中可以看到HDL帶走膽固醇)。
  • 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建議,HDL-C 值高於60 mg/dL則具有腦心血管保護功能;若低於40mg/dL則視為腦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
HDL和LDL的關係

如果LDL比HDL多出太多,在血液中運行的膽固醇就會多於細胞所需的量,這時過剩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壁上。這個過程叫做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心臟病。但當膽固醇凝結在血管壁上將阻礙血流,嚴重時形成血栓,可能併發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中風。

  1. 維基百科-膽固醇
  2. 維基百科-LDL低密度脂蛋白
  3. 維基百科-HDL高密度脂蛋白

2008/07/02

面對問題的態度

我看了商周1074期專訪巨騰國際控股主席鄭育立。這其中介紹了鄭育立要求員工踫到任何有爭議的問題時背四句他發明的口訣:
  • 先不要談論責任、拖延事情;
  • 先問自己單位應該作什麼;
  • 再問自己可以為其他單位作什麼;
  • 再追查原因、與責任。
只要員工之間在處理事情時有爭執,就叫他背一遍口訣,問題自然解決一半。

看了之後,對比我們公司內同事面對問題的態度,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