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小房子: 全球37個最具創意的小型住屋設計



《小房子》是一本可以很嚴謹的建築書,非常適合建築系的學生了解,什麼叫作「案例分析」(Case Study)。

《小房子》也可以是一本很有趣的圖畫書,適合所有非建築物背景的讀者,讓他們知道小房子的不同樣貌。

《小房子》又可以是一本專業的建築書編排的教案,適合所有想要出版書籍的作者、編者,讓他們明白一本專業建築書的樣貌。

《小房子》更可以是一本適合所有人的建築美感教案,適合所有台灣每個想要蓋自己房子的人看,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天人合一」?什麼是「尊重環境」?如此,他們才不會蓋出很突兀的房子,而不自覺。

只不過,很遺憾地,我一直要等畢業快20年了,才發現《小房子》也才體會裏面要說的事。

從目錄來看


本書一共分成四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導論」是向讀者介紹什麼是「小房子」。因為這本書主要介紹30坪以內的房子(最小坪數為2坪),但這個部份可能因為文化和地域上的差異,導致本書定義的「小」房子,在台灣比比皆是。

「導論」的部份,因為作者是個大學的教授,總是要讓他展現一下過去的研究成果,不過其實也並沒有占整本書很大的篇輻。

第二至四個部份,則依序介紹了:「鄉村小屋」、「都會區與近郊」、「集合住宅」三種不同類型的房子。

我個人最有興趣的是「集合住宅」,因為這個和台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家可以看看,同樣是「集合住宅」(公寓、大樓),外國名家設計的和國內設計師的作品差別在那裏。

每一個案例


作者都會簡要地在一頁內就介紹完該建築基地的位置、屋主的需求、基地的環境與特色。

接下來,就是一幀幀能表現立面特色、材質、空間感、與周遭環境關係的重要照片。

比較複雜的案例,還會適時放入剖立面、平面規畫,以表現建物與周遭的關係。

順暢的閱讀動線


是我對閱讀這本書後的第一個評價。

整本書只有第一個部份「導論」,是以文字為主。其他的三個部份,如果以篇輻來看,文字的部份其實都只占很小的部份。

除了一開始用黑體表現的案例名稱、建築相關資料,其他的字體則採用一般的文字。

文字以外的其他部份,則是一幀幀圖面與照片。

我一看到書時就在思考,為什麼編輯這麼編排?為什麼圖片對這本書而言如此重要?

我發現:對建築人而言,再多的文字說明,也比不上一張能說明空間感和其他不可文字化資訊的圖面或照片。讀者可別忘記,這是一本「建築書」,而不是靠文字堆砌的小說或散文。

在建築的世界,一切,眼見為憑。

所以,讀者可以像在翻漫畫一樣,第一次只看圖面的部份,就能從圖面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建材、建物結構、空間規劃等特色,每個案例只需3至5分鐘就能瀏覽完畢。

至於對細節更有興趣的讀者,再細讀文字部份即可。

在這本書中能深刻體會到「圖文分離,圖文並茂」,我認為才是一本建築書,應該達到的水準。

建築是從地面上長出來的


是我評價建築物的最重要標準。

簡單的說,建築是依據外在的氣候、地形、地貌、周遭植物、土壤、水文、文化等重要條件,然後從地上「長」出來的。

所以當不明所以的外邦人一看到建築物覺得這個建築物放在此地很協調時,但被放到其他地方時會顯得突兀,這表示這個建築物具有在地特色。

我建議讀者們,也用這個角度去看這本書的每一個案例,是否符合我所說的這個標準。

最後


我建議讀者反思「為什麼我們身邊的建築物那麼醜?」

尤其是那些蓋在鄉下、水田旁、或舊社區旁的一幢幢美崙美奐、金碧輝璜「豪宅」,我甚至認為我們亟欲「都更」的老舊建物還比「豪宅」更具美感,例如在民生社區,你並不會覺得壓迫與疏離感。

也許你們會發現,這一棟棟「放上去」的建築物背後,是因為業主欠缺審美觀、也不尊重環境,才會允許這些與環境不協調的建築大量產生。

問題是,這樣的房子在台灣不但貴、竟然還很搶手?

台灣的房屋買主們,你們準備好提昇自己的水準了嗎?

看這本書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