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近有更多的資料顯示,目前的新聞媒體不斷地被置入性行銷,讓原本只是扭曲新聞的新聞媒體,變本加利地成為更不能信任的「偽」新聞。
前幾日,甫離職的報業資深記者黃哲斌寫了《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為現在新聞媒體置入性行銷的議題,投下了震撼彈。然後又有另一個電視新聞資深記者劉蕙苓回應寫了《回應黃哲斌一文:原來我這麼「不專業」?!∼就這樣我離開了電視新聞界》。
我自己認為,不論是那類媒體,會變成現在置入性行銷的狀況,絕非一日之寒。
媒體是怎麼變成置入性行銷的?
媒體人周盈成的《沒了置入 也未必救得了記者》一文說:
理論上,如果媒體的新聞報導公正品質佳,它就有信譽,閱聽眾就多,廣告主就會跟著來,媒體就可以生存茁壯。
NO MORE。原因很多,討論更多,略過。總之市場機制加媒體自律的途徑一路下坡,這就是置入性行銷壯大的背景啊。
那表示媒體是因為缺少自律,才轉而變成現在置入性行銷的嗎?
No!我完全不這麼認為!
有句話說「存在就是合理」,又有句話叫「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從這兩個觀點來看,不但「報導公正品質佳」的新聞根本沒人看,反而突顯現在「置入性行銷」的新聞是有市場(需求),這才是媒體逐水草而居的趨向置入性行銷的原因。
另外,「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如果連主要媒體都不再自律,改做「見到公關稿只會做一個照貼的動作,遇到大官大老闆隨即啟動撒嬌的機制」的這檔子生意後,其他媒體那個不像大腿開開,等人來「上」新聞的模樣?
反正讀者、聽眾買單,廠商願意付錢,媒體拿得到錢,三方都滿意,誰管你這些公關稿、業配稿裏面寫什麼?
這才是我認為現在新聞內容素質低落的真正最大原因。
媒體人周盈成只敢搔癢說用「國家挹注的公共媒體」跟「民眾自發資助的公民媒體」來解決置入新聞的問題,我會告訴他,我認為前者沒用,而後者的成效太慢!
為什麼沒用?
從這個林道燊在2010年3月為台灣工銀撰寫的《有線電視系統產業概況》一文來看。至2009年Q3為止,台灣地區的有線電視系統訂戶數是4,945,729,家戶普及率63.59(%)。
如果以每戶1.5人計算,台灣地區至少有7418594人收看有線電視,並付錢收看了這些資訊。
我不能說,有線電視的內容都是不好的。因為,像NCG、Discovery、HBO是我最常看的節目,另外,我還常看日本台介紹改造房子的兩個節目。但其他的節目,尤其是在下午的時段,就會開始播出許多的「業配節目」,這類節目不是找一些名人賣藥、就是賣減肥食物。
其他的頻道呢?如果你的眼力夠尖、記憶力夠好,你可以開始回想你最近看過介紹餐廳、旅程、旅館、特殊人物的各式節目,然後,你會像我一,開始懷疑自己看到的是不是也是業配的?
你如果不信
我再提一個數據。
在《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9 年第一季)》中,你可以看到公視的頻道收視率都在0.2%以下,也就是說,1000戶內只有不到2戶看公視。

如果公視的收視率如此低落,周盈成指稱的「國家挹注的公共媒體」無異是癡人說夢話!因為事實證明了優質的電視節目,空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但卻沒有市場為這些節目買單!
深究其原因,你會很痛心的發現,雖然不是每個有線電視收視戶,都會看這些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但現實狀況就是有太多人付費,讓電視台持續播放這些垃圾節目生存,最後反過來危害了我們自己。
反過來說,就是有少的人喜歡看有營養、對大腦有幫助的節目,讓這些節目無法繼續生存!
如果你去看報紙
情況恐怕只會更糟。你會看到某些報紙,不論市佔率、或規模,都開始被影響。
在某些娛樂版面,會開始介紹某明星穿什麼衣服、戴什麼錶、穿什麼鞋子。
然後,你又會不小心、正巧在這個報導旁看到介紹這家衣服、手錶、鞋子廠商的另一篇報導,不論寫的是這季、還是歷史。
如果你用心四處搜尋,你還不一定會看到這篇報導是廣告、還是新聞的說明。所以,最後你不會知道自己花錢買到的是新聞?還是廣告?
這難道就是「業配新聞」、「置入式行銷」的活生生寫照嗎?
有那位可以告訴我,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我再說一次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除非市場多了識貨、挑剔、且了解自己需要什麼資訊的買家,願意開始拒絕付錢再看這些垃圾新聞、垃圾節目、垃圾雜誌、垃圾報紙,並大力向朋友、同事、親戚推廣這個觀念。
不然這個市場就是會迎合愛吃屎的大宗讀者、觀眾,提供各式各樣的屎:有色素的屎、麻辣口味、貴的、便宜的...,給各類愛付錢吃屎的閱聽大眾!
誰管得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