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4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這本書又是我從市圖預借來的。

看完後我發現自己和龍應台的一些讀者一樣,因為我也覺得她就像是對我說話。


上一次


和自己的父母親通信,已是十多年前我進新訓中心時,沒想到匆匆已過了十多年。

當時通信的內容,也不外乎是說明自己在部隊的近況,希望父母不要擔心。從來也不會像龍應台與兒子之間,針對某件事情作討論,除了因為父母不常寫文章外,當時他們也沒有精力從事像寫文章這類沒有生產力的事。

而上一次和自己的小孩通信,卻是半年多前我看了商周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信,請見《寫給女兒的信》一文。

只不過,我的小孩還小,不但不識字,甚至還只能咿呀說上幾個簡單的字,但卻不影響我看這本書。

我相信天下父母心,差別只在於有人能以精準、流暢的文字,寫出自己的看法,而有的人沒有辦法。

我比較一下


龍應台與安德烈的文章。

她的文章仍不脫「作家」本行。為了不拖稿、並讓人清楚理解文章的內容、維持自己的寫作風格,會用心架構、淬鍊文字,這點在「序」中有清楚說明。
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

二,我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細地解釋?

三,我用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

因為成文的過程太冗長,所以我一直懷疑文章內容是否仍維持原樣?仍維持原本的尖銳?仍維持原本的鬆散?所以我始終懷疑我們所看到的內容,已非寫下信當時的第一手樣貌。

與龍應台相比


盡管龍應台在中文、作家的兩個方面勝過好幾籌,但單純以「信」的觀點而言,我倒認為安德烈的內容更符合這個題裁。

簡單地說,安德烈寫的內容比較像真的在「寫信」。他寫自己的近況、對自己人生的看法、對國家認同的看法、對生活的態度、對香港的看法。想到那兒就寫到那,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所以我像他其他的年輕讀者一樣,懷疑媽媽與兒子的信,真的能作這樣的討論?他四兩撥千金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

即使


從「信」的觀點來看時,我總不認為寫信也能有這樣淬鍊文章的過程,甚至懷疑內容可能已經失真,但從「文章」的觀點來看時,我卻從不懷疑龍應台寫下文章背後的心情。

她用了精準的文字,述說一種如接受多年考驗的老水手行船心情與經驗。我甚至懷疑當這些文字化的經驗,被未經磨鍊、不明所以的年輕水手看了之後,能被了解幾分呢?

果然,從回信來看,確實,仍然有讀者不能全體會她的意思。

我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能體會,但不知為啥,也許是已為人父、又也許是我觀念守舊,我總是感受到龍應台的心情深深打動我,也促使我寫出以下打動我的部份!

第1封信 十八歲那一年


龍應台說的是自己滿十八歲時的那一段。
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無知鄉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是,不那麼簡單,安德烈。

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鬱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你沒發現,經過納粹歷史的德國人就比一向和平的瑞士人深沈一點嗎?

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欲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你懂嗎,安德烈?

我想從這段文字中,也許能說明龍應台能一直維持初衷,時時從低下階層去看執政者,保持一個知識份子的警醒的原因。

因為,她從沒有忘記自己出生於一個純樸鄉下、以及思想受到高低壓抑的時代,這讓她在受了良好教育後,仍要求自己客觀地看這些經歷。

第5封信 對玫瑰花的反抗


「玫瑰花」是指「傳統」的概念。但其實,龍應台在這篇文章中,說更多的是提醒了安德烈未來的成長之路: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

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她寫得實在太好了!

這些青年時代一直到現在的體驗,透過她一支筆桿緩緩道出,既寫實又深刻,我甚至以為「再沒有其他的文字能準確說出這些心聲了」。

第11封信 陽光照亮你的路


對於兒子的失戀,龍應台選擇不直接安慰他的痛苦,但她將過去自己成長過程的體會說出。
安德烈,我們自己的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對於未來伴侶的考量,龍應台也對兒子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我早過了19歲的年紀,也是個己婚的男人。我不但認同龍應台的看法,也認為這個看法相當地務實,但更慶幸自己選擇的伴侶符合這樣的條件。

第17封信 你是那國人


雖然龍應台想藉由這封信,回答她對「那國人」的看法,但我注意到的卻是她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所提出的「房子理論」。
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

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確實,我不得不說她的看法的正確。

在開始有謀生能力時,就恨不得趕快離開這個家,向外探索世界。直到也作了父母,才開始回頭檢視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我開始發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像未訂契約、卻有不相稱的權利、義務的房東與房客。

房東提供全套的設備、獎助學金、與從小開始的各項體貼服務供房客享用;但房客卻好像不用負擔什麼責任,還可以帶另一個房客也來房東家白吃白喝。

但房東依然開心地張開雙手歡迎這些新房客。

父母,真是奇怪、又矛盾的角色啊!
畢業,就是離開。是的,你正在離開你的朋友們,你正在離開小鎮,離開你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時也正在離開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種永遠的離開。

當然,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龍應台提出了只有作了父母的人才能明白比喻,回答了我先前的問題。

在小的時候,父母為子女作的是讓子女更有競爭力,能在離家之後更能在社會上生存;當子女真的離開了,父母的心中充滿的卻是越來越多的不捨與傷心,但又不敢告訴子女。

第21封信 沒有逗留那來文化?


這封信引來了眾多正面與反面意見的讀者回應。

龍應台說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遏、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沈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遏留空間,就沒有遏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想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

奔忙,使思想家變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閒暇、遏留,安德烈,確實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典型的龍應台效應,有一半的人認同,卻也有另一半的人不認同。

但看來我是前者。怎麼說呢?

毛澤東說「勞動是思想的敵人」,一點可沒錯!要讓一個人不去思想的唯一方法就是操死他,讓他僅存的時間都只能喘氣休息、沒有半點時間思考,但看來香港不正是這樣?

這也可以從我的文章產量看出,每當我忙於工作時,產量總是顯著地下降。

即使幾百、幾千年前的中國是沒有咖啡廳的,但別忘了他們有酒店、有茶舖,藉由這些場所,讓人靜下來有閑情逸致去借古諷今、嘲風詠月、甚至無病呻吟。

第28封信 給河馬刷牙


在這封信中,龍應台藉由與兒子共同的朋友-提摩,在動物園為河馬刷牙作為引子,對兒子的未來提出建言。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你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是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確實,我相信這不但是我想對小孩說的,也是天下父母想對子女說的。

去年我寫了《寫給女兒的信》一文,其中有部份的內容,也和龍應台接近。

我同樣希望女兒能認識自己,作自己喜歡的事,這樣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發揮上帝賜予她的天賦。而不是由別人付錢給你去作他們要你作、而你又不見得喜歡的事。

只是要使子女能接受這點,果真不簡單啊!

一說到這,我才覺得能把父母當好,真的不比當個主管、CEO容易啊!

2 則留言:

  1. Thank you. That is very helpful for me.

    回覆刪除
  2. To 1樓的匿名:
    您喜歡就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