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9

《人間大學 2.0》讀後心得

這本書,是我的朋友錫展推薦的。

我從看了本書的第一個人生故事後,就像聽了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國王一樣,從此就欲罷不能,聽了一個就還想聽下一個。


一直到看完


我才發現,蔡志忠在本書前面寫的推薦序,不但是這本書的開頭,骨子裏又像是這本書的總結。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在看完書後還能很快的「複習」這本書,所以他們看書時會畫上重點、作筆記。我自己則認為,如果真要寫這本書的心得,我反而覺得應該仔細讀蔡志忠為這本書寫序的字裏行間所要傳達的想法,因為這些想法,書中的人物不但認同、也早行之有年了。

蔡志忠說


古今中外真正傑出的人,都是從小就找到自己、很早就開始走自己的路,而且也在年輕時就有很大的成就。

我三歲半開始思考,四歲半時知道自己會畫畫、也很愛畫,小學三年級便立志成為漫畫家,十五歲出版第一本漫畫作品,到三十七歲賺得第一個一千萬,但我很清楚不值得用人生的任何一年、一天或一秒,去換取一千萬。

不管批發還是零售生命,到頭來都是賠本生意。而後我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我真的想做才去作。

我常鼓勵人家逆向思考,如果我們很明確希望死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就知道自己現在該怎麼做。若人生只有一天,人人應該都會懂得正確分配,也活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一天;但人生有好多天、好多年,一般人過日子便迷失了方向。

人的一生走法很多,但多數人都像在參加十萬人馬拉松競走,只有少數人選擇自己的幽徑、千里獨行。

這本書中的每個主角,都用了自己的生命活出了獨特的自己。他們珍惜當下的每一秒、每一分,只為了作自己。

這個過程有時雖然孤獨、與不被了解,但卻是快樂的。

就像書中介紹的攝影家-陳炳元,選了最冷門的攝影器材-大型直接觀景相機,選了最孤寂的山作為題材,長時間的等待,只為了抓住拍攝的一剎那,讓那一剎那永遠存在於照片中。

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人生,但人生不需要討好誰,只要立下目標,雖千萬人吾往矣。

只是願意選擇沒人走、或難走的路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寧願選擇一條很多人走的路,卻忘記了別人的路不見得適合其他人。

所以


蔡志忠說
父母常叫小孩要努力,努力就會成功,但那是謊言。

我不是說努力不重要,而是努力必須方向和方法都正確,否則只是徒勞。要到達目的地,蚊子、蛇、風,都有自己的方法,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以自己之長達到目標才是最好的方法,學校和父母怎能用一樣的方法來訓練孩子?

應該相信每個人原本就是會思考的蛋,並鼓勵每個人破殼而出、做自己。

一如我在《「作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閱讀心得》文中說的:
你得先知道「自己是誰」,因為你得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貓?是狗?還是豬?這樣你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自救。

如果你明明是怕水的貓,卻又認定「勤能補拙」硬要到河裏游泳,就只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即使你學會了游泳,也只會是「游相」難看的貓,連金魚都游得比你好,而且他還不用換氣!

但在現實環境中,大家就是有自虐、虐待的傾向,盡把別人當作枷鎖:套在別人身上,所以父母會要求自己的小孩和其他小孩比;套在自己身上,要求自己和別人比較,比較誰的職位高?誰賺得錢多?誰又買了名車?

做人,何必為難自己?
我的重點與其他人觀點不同。其他人會要求自己去適應環境,我的重點則在於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進而去選擇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環境去發展自己的生存模式。

我在《作個「十里馬」》中這麼說,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看過我寫的這篇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看了之後受影響願意改變自己原本的想法,依照自己的條件選擇環境?

但我就是要說:作自己,最自在!

關於作者夏瑞紅


曾任大人物雜誌、時報周刊、中國時報記者、中國時報文藝副刊浮世繪版主編,目前是永豐餘企業所屬「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老實說,我原本不知道這個基金會)。

在文章中隨處可見作者擔任記者時細細觀察、下筆準確的撰文功力。但我最欣賞的,是她寫自己阿嬤的這段:關於溝通了解,如今我已甘願承認:別人就是別人,自己就是自己。過去我常想強藉溝通了解,讓別人與自己一樣聽、一樣看、一樣感想。

泰戈爾曾說:「鳥把魚高舉在空中,以為那是一種慈善的行為。」人間的錯待與無奈,會不會正因為人間往往不是拒絕溝通了解,就是太固執溝通了解?

關於愛,如今我也終於發現:別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別人。愛不是交易,一用衡量別人與自己的輸贏來愛,愛就偏失了;愛也不是歸屬或占有,一用綑綁別人與自己的欲望來愛,愛就溜走了。

因為一個別人,一個自己,竟會讓人間自古愛到「而今真箇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藉由文章,作者回憶過往與阿嬤的相處點滴,順便也說明自己在人際相處上的成長。

我也推薦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用實際的例子說明這些人是如何克服人生中的困難。蔡志忠說

人生不是一個斜坡,埋頭直衝就行了;人生像一道階梯,每一階都有不同的難點要克服,一個人必須不斷思考、選擇,才能上達高處。

我常說,一個人如果活到四十歲還不能覺悟「做自己」這件事,那就如同死亡。有些人出生不久就知道了,有些人則經過一些人生歷練後,終於走上自己的路。《人間大學2.0》中所寫的「怪ㄎㄚ」人物,他們的生命因為做自己而發光,那就是他們對別人和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

這些「怪ㄎㄚ」到底對這個世界有什麼貢獻?我想一時三刻也說不清楚,各位讀者自己去圖書館借來看還比較快。

如果只看推薦序而不看書,就像你所知的人生哲理,雖然先人用了幾句簡單的話一股腦地說完,但簡單卻不表示這些經驗容易了解,更不表示容易作到。

未經過長時間的歷煉,在說過、聽完哲理後,哲理還是哲理,你還是你,彼此之間一點交集也沒有。

直到你看完整本書時,這些簡單的人生哲理彷佛正透過文章中人物熱烈、真切活出自己的操作中,成為一個個的成功個案,讓你看完後會更容易了解這些個案中所要傳達的哲理。

最後


我想到 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詩「未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通達人譯)。
金黃樹林中,分出兩條小路,
遺憾的是,我無法同時走。
身為旅者,停佇久矣,
遙望路的盡頭,
隱沒在林中深處。

我選了第二條似乎不賴、
說不定是更加值得走的路。
綠草如茵,人跡杳無,
縱然在經過後,
兩條路真的差不多。

某天清晨,
兩路皆被落葉覆蓋,不見前人腳步 ,
啊,我遺留了第一條路留待他日再走!
但我知道一條路接著另一條路,
一旦踏上,就難以回到最初。

多年後,在某處的我,
會感喟嘆息:
林中有兩條岔路,而我—
選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自此決定了迥異的旅途。

你的現在已由過去的選擇決定,但未來該如何,則由現在決定。

每個人的現在,都是有選擇的,即使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