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4

Marketing is an Evil

中國有毒製品 禍首竟是西方電子垃圾?

作者:邱怡仁(本文摘自商業周刊第 1046 期)

2007年八月,美國玩具製造商美泰兒(Mattel)宣布將被檢測出有油漆鉛過高的兩千萬件中國製玩具回收後,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對於印有「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產品就非常感冒,因為中國製的玩具、民生用品等,都被屢次查獲含有過量的有毒化學物質。

為此,西方國家透過媒體、政治與經濟施壓,要求中國政府負責停止生產這些有毒產品。最新的一則是美國發出召回令,要求如凱瑪(Kmart)等全國賣場將廉價的「中國製造」首飾下架,原因是產品含有毒鉛,後來經過追查,原來,貨源是來自中國浙江的義烏。但究竟誰是這些有毒產品背後真正的罪魁禍首,答案恐怕不是中國而是西方。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在2007年七月,造訪中國低價出口產品集散地義烏時發現,這裡有許多鋁合金加工廠。走進其中一間,迎面而來的是濃濃刺鼻的金屬廢棄味,屋頂上還有團團白煙冒出。原來,工人正在主機板上燒火,企圖溶解上頭的鉛,再將溶解後的鉛、錫鑲進半成品的首飾裡,成為閃閃發亮的項鍊、耳環與手鐲;其中多數都運往美國。

當記者問及這些廢棄的電子產品從而何來?廠長劉謀葉(譯音)說:「這些在當地加工鉛合金的產品,有一大部分來自電子垃圾(編按:e-waste,即廢棄的電子產品如電腦、主機板等)。」換言之,即來自西方國家,其中主要是美國。

聯合國估計,每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高達五千萬噸。然而,它們究竟是如何產生?首先,中國、東歐等廉價勞工生產出全新電腦、家電用品,然後運往世界各地(主要是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待這些產品經過消費者使用後即報廢,於是回收公司或零售通路就回收這些報廢品。

Marketing is an Evil?

沒錯!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打錯!

Marketing出現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某些方法:了解客戶是誰?他們有什麼需求?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個立意原本是好的,但時至今日,卻已經隨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而走火入魔了。

怎麼說呢?因為公司要追求獲利,所以要擴大銷售對象和銷售規模,這時候如果消費者都已經有一個產品時Marketing該怎麼作呢?它會告訴你這個產品比上一個產品更適合你、也更符合你的需要、或是可以在不同場合使用、甚至可以張顯自己的虛榮心(他當然不會這麼說)、最後要你去買他。

就以手機為例,在歐洲一個人有一隻手機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更何況某些人還不想用手機,而且一隻手機會用到壞掉才會換第二隻手機。

但在台灣,因為有電信公司和手機公司合辦的促銷方案,有人開始有了第二隻手機,扣除掉那些真的因為工作需要第二隻甚至第三隻讓同時待線人數增加的人外,其他的人真的需要第二隻手機嗎?

我看到這些買的人,已經不是那些衝動、對新產品有特殊喜好的人,而是擴展到了其他的消費者。

但整個問題就在於原本的手機功能大部份是堪用卻被擱置,按照這個情況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有更多堪用的手機被報廢,這時就會有更多的廢棄物需要處理了。

但從手機的生產到報廢是不是必要的?又有多少的資源在這個過程中被浪費?生產的上游需要開採更多的原料,製造的公司需要投入人力去設計、生產、行銷、運輸,甚至因此產生的環境污染,但這個過程所耗費的資源真的是必要的嗎?這些,我從來沒看到生產者和消費者去注意。

你當然可以說:這和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有什麼關係?

但請別忘了,這些手機和用不到的商品是你買的,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此外,手機雖然是你的,但資源卻是大家的。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只是暫時的所有權,幾千年後,這些資源又將會歸到大自然重覆使用。

因此,下回在購買任何的商品前,請先確認這個商品確實是你所需要的,這不僅是為了你的荷包,也為了整個地球。

2008/03/05

投資紀律-實務篇

我在過年時曾轉寄商周上的一篇《十八年堅守不貪心法則》給我一個對投資有興趣的朋友,所以我寫了一篇談《投資紀律》的文章。

這幾天,我又有感而發的寫了一篇《投資最大的問題:知易行難》,來說明最近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