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8

桃色風雲搖擺狗 Wag The Dog

這篇文章是我 2008 年 6 月寫的文章,編輯後重新發表。

「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喜歡它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它拍得有多好,而是它啟發了我用不同的觀點看眼前的事物,並促使我開始關注媒體客觀性的議題。
Wag The Dog 桃色風雲搖擺狗
在美國第二次出兵伊拉克的當時,我就認為這場戰爭和美國的利益有很大的關聯性。雖然,當時我拿不出證據證明我的想法,但時至今日,當有更多證據支持我的推論時,促使我著手撰寫此文。

我強調:我們必須懷疑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一切事物,並思索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聽到它?

我非常歡迎讀者,懷疑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目的、內容,甚至是這篇文章內所引用的資訊。

然後,你開始獨自去思索真相!

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唯有獨立思考以及分辦資訊的能力。不要因為是誰告訴我們,就輕易地受其影響、放棄了身為人的獨立價值。

桃色風雲搖擺狗


片中的美國總統(影射美國總統柯林頓)鬧出性醜聞,面對著醜聞即將被當成頭條新聞處理的壓力,及兩週後的總統大選,白宮的作法竟是找了一個好萊塢大製片家史丹利(由達斯汀霍夫曼飾),希望藉他來處理危機。

史丹利的專長是拍電影,所以他在攝影棚當中,利用藍布景和電腦器材模擬了一場根本不存在的阿爾巴尼亞戰爭,轉移了民眾對醜聞的注意,更加強了民眾對國家的向心力,並透過這場戰爭的勝利順利提昇民眾對現任總統有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的形象,進而使現任總統贏得了總統選舉。

只是當現任總統選上後,史丹利竟然被發現在自己家中的噴水池自殺淹死了!

事實背後的真相


這開始讓我發現,有時候你看到的、或別人讓你看的東西不見得就是真的,因為這極有可能是別人為了要讓你以為某件事而有意設計讓你看到的東西。

所以,當你不論是看到、或聽到某件事時,你要問:為什麼我會看到?真的是我的觀點獨特?還是我的運氣好?還是別人有意讓我看到?

願意問自己這些自以為是的問題才是最難開始的一點。

因為,你必須秉除自己的主觀自信、對別人的偏見、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有一定的知識程度、願意不斷的問為什麼、對追求事實有更多的熱情。

台灣的媒體報導偏頗


因為這個電影,我開始觀察台灣的媒體,但我看到的是台灣媒體在報導時立場並不公正、也並沒有平衡報導。

我思考這個問題後,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人過度信任美國而不自覺。

我引用瞿宛文《台社論壇:反戰與反思》內的數據。在1988年,台灣出國留學的學生8178人中有6382人(78%)是去美國留學,到了2002年,出國留學的學生32016人中只有13767人(43%)是去美國留學。

我假設出國念的科系、與回國的人數仍然維持常態分配時,就可以知道媒體工作者如果有留學時至少有43%是留美的。

此外,我又假設這些留學的媒體工作者通常能力也足以擔任某一公司的主管,所以當這些留學美國的學生都當上電視台的主管後,就發現電視台的新聞大量地使用了來自美國媒體作為新聞的來源,但這會有什麼問題?

我用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好了。

你所見的不一定為真


人眼睛內的虹膜中心有一圓形開口,稱為瞳孔,是眼睛內虹膜中心的開口,也是光線進入眼睛的通道,功用如同相機當中可調整大小的光圈。

瞳孔和虹膜

虹膜內的色素決定眼睛看起來的顏色。一般而言虹膜有三種顏色:亞洲人(蒙古人種)是黃色或褐色、 非洲人(尼格魯人種)是黑色、歐洲人(歐羅巴人種)是藍色。

虹膜的顏色不同,會影響瞳孔的開孔大小,進而影響到眼睛所接收到的顏色。這解釋了當亞洲人到歐美國家看到的電視,影像的色溫、顏色對比都和在亞洲時所看到的明顯不同。

同樣的,當台灣的媒體大量引用了美國媒體的採訪新聞,就像是使用他們的眼睛來看新聞,無形當中也接受了美國媒體報導新聞的立場,進而同意了美國的觀點。

美國媒體的客觀性值得懷疑


但是接受美國媒體的觀點一定是正確的?我想未必。

就以美國出兵伊拉克為例,當時布希所持出兵的理由有四:
  1. 剷除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
  2. 搜尋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3. 結束製裁,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4. 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伊拉克戰爭開打迄今超過5年,美軍仍無法在伊拉克找到該大規模殺傷武器。

但在當時的美國媒體卻沒有發揮第四權的制衡功能,告知社會大眾出兵的事實不存在,反而當了政府的傳聲筒,在電視媒體上重覆播放軍方所提供的影片,替政府重申出兵的正當性、與說明軍方出兵伊拉克的準備與進度。

與此同時,台灣媒體也同樣一面倒地使用了美國軍方提供美國媒體的影片,對台灣民眾幾近洗腦地報導這些新聞,告知社會大眾美國出兵伊拉克的合理性。

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真相


但是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真相是什麼?

這個可以從美國白宮前發言人麥克雷蘭的回憶錄《事情真相:透析布希白宮與華盛頓的欺騙文化(What Happened: Inside the Bush White House and Washington's Culture of Deception)》中,直指小布希「利用『宣傳伎倆』和『謊言』推銷伊戰,誤導民眾」略知一、二。

當然,出版這本書的內容與動機也同樣值得我們懷疑,但這卻不影響我們懷疑美國進攻伊拉克的正當性。
事情真相:透析布希白宮與華盛頓的欺騙文化 What Happened: Inside the Bush White House and Washington's Culture of Deception
但是,倘若連美國前聯邦儲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他剛出版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裡,就直言了布希總統下令攻打伊拉克,完全為了石油利益,這就讓我們不是「不得不」而是「一定得」懷疑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正當性了。
我們的新世界 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平衡報導、追蹤新聞來源」是新聞從業人員在作新聞報導時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就像是運動的人都知道在運動前應該要熱身是一樣的道理。

但在處理美國出兵伊拉克的這件新聞上,媒體並沒有發揮第四權的效果:提供公民必要的資訊,讓公民得以進行各種政治參與,包括督促政府、選舉的投票、參與政策討論、和了解公共議題等等。

致使絕大多數的美國民眾看過美國媒體一面倒的伊拉克報導後,都一致相信:美國被恐怖份子攻擊有多麼無辜,所以出兵伊拉克就有多麼名正言順。

所以,當時小布希的聲望在美國國內上昇到執政以來的最高點,全國籠罩在一片鞏固中心領導的氣氛中。

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目的


那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每場戰爭打得其實就是錢!

美國在伊拉克一個月的作戰費用高達30億美金以上,從2003年打到現在已經超過五年,但這超過1500億美金的軍費要由誰來買單?

當時大家以為美國會自己支付這筆軍費。但五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美國真正的目標是伊拉克的石油(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輸出國)以及重建伊拉克的建設費用,總價高達數千億美元。

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所知道的伊拉克戰爭只是假象!

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在聖經中有一句金言。
「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12:17)
"Do not give evil for evil to any man. Let all your business be well ordered in the eyes of all men." (Romans 12:17)

這句話的第一層意義是:如果大家很重視某一件事,就要很用心的去作。

但這句話還有第二層意義:如果大家越重視某一件事,就越要留心這件事。因為這件事不一定就是真的美事,有可能是因為有心人的刻意炒作而讓大家重視,甚至要讓大家轉移原本的注意力。

在《道德經》第二章也有類似的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直接說,當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美」,這就不是真的美。當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善」,這就不是真的善。

但我認為,台灣的失敗教育讓每個人都害怕自己和其他人不同,尤其是當我們抱持和其他人不同看法時,我們通常選擇沉默而不表示意見!

但世俗的觀點、價值觀會隨著時代一直改變,昨天可能還對的事,今天可能就翻盤了。所以,大眾所重視、認同的事物都不一定絕對正確!

在我們接受這些事物前,真的得先仔細思考、並確認這件事的真實性、合理性後再下判斷,我們才有可能採取正確的行動。

幽門螺旋桿菌的啟示


有件真實的案例,直接支持我的「質疑論」。

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因為他對胃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影響了數百萬人的健康。
Barry Marshall
馬歇爾最著名的「創舉」,就是吞下充滿幽門螺旋桿菌的惡臭培養液,以證實此菌確實是導致胃潰瘍的主因。

五十年前,學界普遍認為引發胃病的兇手乃是壓力、辛辣食物,胃潰瘍被視為無藥可治的疾病,醫生無法為病人對症下藥。

但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其實才是大部分胃炎、胃潰瘍等胃病的主因。病人其實可以透過服用抗生素殺死細菌,徹底治癒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但重點是,馬歇爾只花了六年(1981年- 1986年)證明胃潰瘍的主因是幽門螺旋桿菌,但因為他太年輕、在學術研究領域的資歷也太輕,以致於他花在說服科學界的時間,竟然是研究時間的兩倍。

若非他敢質疑學界、前輩、或老師的說法、而提出不同的觀點,即使受同儕排擠、卻仍對證據有信心而堅持,今天他可能就無法造福這麼多人了。

小結


我強調:我們必須懷疑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一切事物,並思索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聽到它?

我非常歡迎讀者,懷疑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目的、內容,甚至是這篇文章內所引用的資訊。

然後,你開始獨自去思索真相!

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唯有獨立思考以及分辦資訊的能力。不要因為是誰告訴我們,就輕易地受其影響、放棄了身為人的獨立價值。
  1. 陸以正-《百物飛漲皆因油價 美國為何老神在在?
  2. 維基百科-《瞳孔
  3. 人民網-《重建伊拉克:美國、歐盟如何分蛋糕
  4. 大紀元-《各國擔心美國獨攬伊拉克戰後重建
  5. 維基-《伊拉克戰爭
  6. 商業週刊-《生意頭腦讓澳洲小醫生名利雙收
  7. 中央社-《CNN報導 麥克雷蘭:願意到國會作證
  8. 媒體改造學社-《被慢性自殺的新聞業 需要大家救援
  9. 維基百科-《巴里·馬歇爾

2 則留言:

  1. 眼見為憑才是針對資訊的驗證方式。
    現今資訊發達與氾濫,造成資訊媒體與發布新聞都問未經求證,難怪一堆人會說不好好讀書,長大當記者。
    當然,自己也要負責,對於資訊接收方式也不能囫圇吞棗。

    回覆刪除
  2. Hi Nick,
    這部電影就是要告訴你,有時候你所看到的「眼見為憑」,也是有心人士刻意讓你知道、看到。
    他們的目的只是要你出現他們預期的想法、行為、趨向、疑惑,進而達到他們預期的目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