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Think Waldorf 想想華德福-為什麼我要讓孩子唸華德福?

「為什麼你要讓孩子唸華德福?」是我家搬到宜蘭讓小孩唸慈心華德福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根據我的側面觀察,其實不只我會常被問到這個問題,這也幾乎是所有慈心的家長在面對外人時最常被問的問題。所以我就透過這篇文章說說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大約十個月前就開始構思並動筆寫這篇文章,但卻一直持續修改,久久不能成文。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思維還不夠清晰,表達的過程不但失焦也帶有偏見。

後來,我克服了自己思維上的盲點後,重新整理自己的論點後才完成這篇文章。但我可以預料到這篇文章在某些人眼中還是帶有對現行教育制度的偏見。

但無論如何,我都希望這些想法能提供其他有心讓小孩就讀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或是有志於華德福教育的父母參考。

我對小孩的期望


自從有女兒後,我所觀注的焦點從「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延伸」,也就是我的小孩。

「我希望小孩長大後俱備什麼樣的特質與能力?」變成了我主要觀注的主題。

在我的女兒滿一歲時,我寫了一封信《寫給女兒的信》,說明了我對小孩的期許: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自己,並俱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且有紀律。

後來我又寫了一篇文章《敢做不同的選擇-寫給我的表弟光恩》,說明了我對一個高中畢業生的期望-開始去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去了解當一個人不在家時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去了解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在做什麼?去了解在主流社會價值觀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去了解要怎麼過自己的人生?

我真正的期望,是每一個人都體驗到梭羅的名言:「當你在實踐夢想的時候,關鍵不是你得到了什麼,而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你變成了什麼樣的人。」

後來


我的表弟並沒有去外國,而是選擇就讀一間台北的大學。

而我,在寫了這篇文章後發現了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單靠目前以考試帶領學習、以考試評量學習成果的教育方式,永遠教不出我所期望的小孩。」

既然如此,我何必寄望目前以考試為目標、不在意最後產出結果(大學生)的教育制度呢?

所以我開始去了解了在國內的所有可能性:森林小學、自學、在台北郊區的公立小學、慈心華德福後,最後我選擇了慈心華德福。

因為我評估自己不大有錢:所以我沒法讓小孩唸森林小學;自己也沒有教小孩所需要的能力與耐性:所以我更不可能自己教小孩。

如果選台北郊區的公立小學,也只能在小學階段讓小孩正常一些,但一上了國中還是得進入升學的洪流中。

最後我發現:似乎只有自己犧牲一些方便,慈心華德福教育或許是比較符合我期望的可能。

風險?


我當然知道讓小孩唸慈心華德福是有風險的。

關於這點,從慈心華德福的全名「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的「實驗」二字就可以看出。

但我想,如果這套教育在外國就己經運作了近一百年,也能教出諾貝爾得主,或許把小孩的未來睹在這裏,可能比睹在一個全然沒有勝率的體制內教育來得更有勝算。

「我把小孩的未來拿來賭?」


是的!當我觀察自己和別人的人生後,我發現「人生其實就是一場賭博」!

講更實際一點,你要嫁給誰?你就業要選A公司或B公司?你要繼續升學或就業?那一個選擇不是賭博?

難道你認為有誰可以為你打包票:唸了研究所的未來就一帆風順?嫁給一個只認識10年的男人,會比嫁給一個只認識2年的男人更能保證未來婚姻更幸福?

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害怕選擇呢?

只是上述我說的任何一項人生選擇,都有勝率,當然也可能失敗。但我從沒有看過有任何一項人生選擇的勝率,竟然可以像體制內教育的勝率(教出我所期望的小孩)這麼低!

換句話說,我幾乎認定,體制內教育制度是無法產出一個符合我的期望的小孩: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自己,俱備自我學習的熱誠。

所以,我建議讀者,當你看到這時,如果你同意體制內教育制度有問題,才繼續看下去;倘若你根本不認為目前體制內教育制度有問題,我衷心地建議你別看下去。

因為,我講的不是你所知道的世界。

為什麼我敢這麼篤定?


我曾寫過一篇《放學後才是關鍵》,在這篇文章中,我提供了教育部制定的民國97年課綱「課程目標」是要達成下列課程目標:
  • 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 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 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完全認同這些課程目標,但如果你繼續把目前體制內的一至九年級課表全部攤開來看,就會發現這些課程目標恐怕只能達成「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其他的一個也不可能達到!

就拿「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來說,教育部到底規畫了那些課程?所以我們的學生能學會「瞭解自我」?如果真的有課堂可能學會這個功課,那又怎麼評量老師能教會學生「自我瞭解,發展潛能」?

一說到這,我甚至悲觀地認為,靠坊間所謂的「心理課程」、「潛能開發」、「自我激勵」課程,可能還比較有機會做到「瞭解自我」!

如果提到的是「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我從擔任體制內老師的華德福師訓同學口中確認,目前和「美」有關的音樂、美勞課程,依然像我小時候的情況一樣,繼續被其他主課程的老師「借」來使用,在這個情況下,他們說,「如果能上完課本的一半,他們就偷笑了」。

就因為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或課程中,從來就不重視這些沒法量化的課程,自然無法培養小孩認識自己的能力,更無法教出可以「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的學生。

但我繼續思考這個問題後,才發現學校或教育制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家長


在市場機制中,消費者才是最終決定生產者的人!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以此解釋台灣目前教育的相關情況,完全合乎常理。我們的教育制度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完全就是過去以來的父母,一直用他們過去的想法,持續影響教育制度的結果。

這可以從認為目前教育制度有問題的眾多父母看出,但他們都還是在這個框架內打轉,還沒有認清自己的觀念才是阻礙台灣教育制度前進的真正元兇。

真的發現目前教育制度後面哲學有問題的人還是太少了,雖然我每次看到上華德師資培訓的人很多也很熱情,但以全台灣的人口來說,比例還是太少了。

大多數的父母還是沉迷於過去的思維中,以為讀了公立所謂的頂尖大學,小孩的未來就改變了。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想錯了。

「難道你不擔心小孩未來上不了大學?」


這通常是我和朋友間彼此交談的最後一個問題。但往往講到了這裏,我通常只會笑笑,而不想和朋友繼續談論這個話題。

關於小孩上大學的規畫,我已經寫在這篇《敢做不同的選擇-寫給我的表弟光恩》文章內,但我通常不會告訴他們讓他們去看。

因為,會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就算給他們看這篇文章也是沒用的。

我心裏的OS是,「小孩上完大學,人生就結束了嗎?」像你們這樣保持小孩考試性能的結果,是讓他們進入職場後繼續回答職場的標準答案嗎?彷彿小孩上完大學後,就突然什麼都會了?畢業後就突然有能力進入職場了?

更何況我一直對進大學持有很高的質疑,我甚至認為根本不應該在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大學,反而應該去世界逛逛,想清楚了再決定。因為唸大學是個重大的人生決定和昂貴投資,這些想法我也都寫在《敢做不同的選擇-寫給我的表弟光恩》了。

只是,我要怎麼說給那些問我「難道你不擔心小孩未來上不了大學?」的朋友?

最後


我知道自己的期望有點高,和很多人非常不同,當然也和很多人近似,即便是華德福的學校也可能無法全然辦到。但我確信只讓小孩待在體制內獨重成績的單一價值環境中,是完全不可能教育出符合我的期望的小孩: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自己,俱備自我學習的熱誠。

當我認真的想清楚這些後,才能毅然決然地用自己手中的兩張「票」,決定兩個小孩的未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