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

改造老房子

這是我第三次評論林黛羚的書了,前面兩本分別是:《蓋綠色的房子》、《蓋自己的房子》。



我先講結論好了,這本書雖然改進了一些缺點,我還是建議像作者的前兩本書一樣:都只適合向圖書館借,而不用買。

一看到書名


我就很興奮地上市圖的網站去預約這本書。

但我才翻了一下就發現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其實很有機會變成比作者其他兩本書更有用的工具書,讓所有想改造房子的讀者看看別人是如何裝修的,只不過,這回依然功虧一簣。

怎麼說呢?

從書名來看


「老房子」應該是這本書的重要訴求。因為就這篇報導來看:
內政部調查,全台屋齡30年以上老舊房屋有三百餘萬戶,在五都中,以台北巿平均住宅屋齡最高,達27.66年,高雄巿次之,為27.08年,新北巿排名第三,平均屋齡23.94年。其中,北巿住宅屋齡逾三十年以上比例近44%,「年過半百」老宅逾二萬三千戶。
全台灣有這麼多的老屋子,因此單以書名來看,理論上,「老房子」絕對會是讀者在書海中識別的重要依據。

但讀者一拿到書後會發現,他們從「目錄」中看不出這個重要資訊,也會發現其實編輯和作者並不像書名那樣沒有特別強調屋齡。

說到「屋齡」,我不得不說作者介紹了一棟屋齡的5年的房子(P.28 台南市.連棟透天)。難道,5年已經算老房子了嗎?我實在搞不清楚作者和編者選素材的邏輯,甚至邪惡地懷疑...?

從目錄來看


這本書一連介紹不同型式的「老房子」建築物:透天厝1間、連棟透天厝6間、獨棟住宅3間、合院2間、三合院2間、公寓4間、電梯大樓1間。

我如果已經被書名吸引後,我想知道的是我目前住的公寓、或電梯大樓到底可以如何裝修?

但我在目錄中是看不到這些可以充當索引的資料,取而代之的是以某種潛在的規則穿插介紹這些建築案例,白白浪費了這些可供讀者索引的重要素材。

所以「目錄」讓我失望了。

從「前言」來看


作者在「前言」中很用心地區分了六種改造的類型:
  1. 新舊交接的設計
  2. 活用被動式設計
  3. 老屋結構補強
  4. 舊料再利用
  5. 以裝置取代裝潢
  6. 願貌修復與延緩老化

這是很不錯、也很有系統和主題的分類,我真的會很想看看這六種改造類型的實例。

不過,又一次讓我遺憾,因為這些資料不但在「目錄」中看不到,即使讀者自己一篇篇案例去查找,也看不到作者所謂的六種改造類型究竟指的究竟是那些?

所以「前言」又讓我失望了。

有比較才有進步


我發現坊間出了很多介紹建築的書,但都沒有書名所訴求的內容。

事實上,為了更客觀地評論這本書,我在寫這篇評論前就先介紹《小房子: 全球37個最具創意的小型住屋設計》這本名符其實的「建築書」,讓大家知道我的評論基礎在那裏。

小房子: 全球37個最具創意的小型住屋設計》這本書雖非完美,但在編排、內容、照片/圖片上,它都在水準之上,也值得所有介紹建築物的書籍編輯學習,甚至讓建築書的作者也看看,什麼才是建築書真正的樣子,這是我之所以寫了書評並建議大家去看看的原因。

當然,我希望作者也去看。

Fault Traceability


我把焦點回到這本書,為了妥善追蹤族繁不及備載的缺點,我開始「創新地」在評論文章內使用Fault Traceability追蹤我過去點出該作者前兩本書的缺點在這本書內的情況。

從這個追蹤表來看,這本書的整體水準比前兩本書高出不少,但我覺得還是有進步的空間,尤其是對一個已經出過兩本書的作者而言。X是指不好的程度,-是指沒有該項的資料,○是指好的程度。

追蹤項目 蓋綠色的房子 蓋自己的房子 改造老房子 說明
目錄內沒有標示書名的重點 ××××× ×××× 建議加入:房子的類型、整修金額、整修的重點。
文字閱讀動線 ××× 雖然有約略把頁面天六、地四切開,上面放圖,下面放文。但若能重新編排把粗黑字的小標置於「地」的頂部,會更有利於閱讀。
內容雜亂看不出介紹的重點 ××××× ××× ×× 建議刪減不重要的內容
內容欠缺必要的合格圖面 ××××× ×××× ×××× 直接用CAD畫,會比用手繪的好
內容欠缺建築的關鍵施工細節 ×××× ×××× ×× 建議凸出每個案件屋主想要改裝的重點
內容有錯字 × 這次的校稿比以往確實,沒有發現錯字
圖文不配合或內容和圖說重覆 ××× × P145的圖說錯誤,「山牆」的位置不是在簷下
圖片閱讀動線 ××××× 圖片尺寸差異過大,最大的是整頁,最小的卻只有1.5cm*3cm。另外,P147的天六幾乎留白,已嚴重影響閱讀動線。
圖片太小,看不到其中的細節 ××××× ××××× ×××× P169說「客廳屋頂已經腐爛又腐蝕嚴重。」但這張圖片只有1.5cm*3cm,根本看不清楚嚴重的程度
圖片沒有主題,看不出表達的重點 ××××× ×××× ××××× 建議刪除不必要的圖面,我不知道P172整頁介紹一扇門的意義在那?更不知道P96整頁放一個18和8的馬賽克壁貼想要表達的重點。
圖片未考慮到印刷的結果 ××××× ××××× ××× P124, 125因為有曝光,陰暗的細節印刷後已經看不出來了。

我的建議


我發現作者時常會擺一些其實不必要的內容和照片,但其實這些都是多餘的。例如:P91的右下角放了一張裂開柏油路隙縫,長出小芽的照片。然後放上一段我覺得沒必要的敘述。

當我看到後,心裏面的OS是「你又來了!」

我真的希望作者記得,「你如果做不到『建築書』的水準,至少也要有介紹建築『書』的水準」。

我這麼說的原因,已經寫在《蓋綠色的房子》內了,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最後


我承認自己真的不是一次寫完書評的。

第一次閱讀是書一出的2010年,我沒看完書就寫了這篇評論的主幹,但我覺得自己的情緒太多,因為我真的不大能原諒一個出了第三本書的人,還有這麼多明顯的錯誤。為了避免太過主觀,我並沒有發表這篇文章。

之後,我先閱讀了《小房子: 全球37個最具創意的小型住屋設計》這本書,確認我的評論基礎是可行也有同業做到。

所以,我在2012年的11月進行了第二次閱讀,用我確認過客觀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並修正了原本的內容。

所以,請得各位讀者原諒,我實在啃不下這本書呀。就像是我上次去宜蘭吃了一間其實不怎麼好吃的餐廳,才吃了一口就寧願不繼續吃就認賠付帳,也不想對不起自己的胃。(後來老闆有追出來還我錢,因為她發現廚師真的忘了放辣醬,但其實她就算放了,我也不認為它值得100元。)

所以,雖然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比之前的兩本都有用,但我仍不建議大家去買這本書。

真的!即使去圖書館借會等久一點也值得,不是因為它值得你等,而是因為讀者即使晚點看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失。

更何況,我不認為這本書會需要等那麼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