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7

鬼打牆的「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

各位讀者有沒有試過,騎車進入了一個隧道,希望能到山的另一方,但卻怎麼也到不了!

我自己是沒有這類的靈異體驗,但直到前一陣子,妻子給了我一個網站聯結,我才了解原來不是只有隧道有鬼打牆,連網站也有!

這個網站叫「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是由教育部建置,希望幫助大專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涯發展。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好網站,所以想寫一篇「公益」標籤的文章,希望讓更多的大專學生使用這個平台,透過這個網站的測驗與自我診斷,能增加學生對職場趨勢的暸解,儘早就了解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讓學生儘早(最好在學校時)就補齊這些能力,以提高職場競爭力。

但我看完這些測驗、了解這個網站後,我發現自己錯了!如果這個網站能幫助到大專學生就業,那才真的是踫到鬼咧!不過,這點我稍後再說,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網站的三個主要功能:職業查詢、職業興趣診斷、職能診斷。

職業查詢


就是介紹不同的職業的「職業類型簡介」和「就業途徑」。

例如點選了「工程與技術」下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後,就會列出該類工作的「職涯類型簡介」和「就業途徑」。每個「就業途徑」下會再有細項,例如點了「科學與技術」後,就會列出需要的職能以及相關的工作/職業。

設計這個功能的目的,我認為原本是應該讓瀏覽者了解目前的職業有那些。

職業興趣診斷


指的是經過一連串的測驗後,知道受測者對每一類職業的興趣程度。

設計這個功能的目的,我認為原本是應該讓受測者了解自己對於各類職涯的興趣強弱,以方便受測者選擇最利發展的職涯。

職能診斷


在這裏指的是一般/通用職能,可以知道受測者在一般/通用職能的能力高低包括:溝通能力、問題解決和批判思考、資訊科技應用、組織體系、工作安全及規範、領導力和團隊合作、道德和法律責任、就業和職涯發展。

設計這個功能的目的,我認為原本是應該讓受測者了解自己的一般/通用職能,以方便受測者藉由教育、訓練,縮短個體能力與人力市場的差距。

為時已晚


是我對這個網站的看法。

我所謂的晚指兩件事:一是指覺悟的晚,二是指時機太晚。

首先,教育部一直要到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才回頭檢討目前學生欠缺的技能,這個時間點恐怕有點晚。因為這些缺少工作技能的大學生,可得要花好一段時間,才能補齊欠缺的東西進入職場。

另外,等學生上了大學、甚至要離開大學了,才上來做這些測驗,時機太晚了。這個時候學生即使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涯,可能也來不及了,因為學生再換系所、或再修讀其他系所課程的機會大減。

我個人認為,最適合做這個測驗的時機應該是在像高中、或國中,準備要分科系繼續升學的時候,這時候就可以選擇有興趣的職業類型繼進修。國中畢業,可以進入適合興趣的高職;高中畢業可以進入適合興趣的大學系所內。

職業類型≠職務


這個測驗,只能測驗有興趣的「職業類型」,但事實上同一個「職業類型」內,具有相當多的職務類型。例如同樣是電子產業,但卻同樣需要會計、人事/人資、總務、法律、IT/資管的專才。

只有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內,才會比較有像「職業查詢」中介紹的職務=專業技能的機會。例如:在「工程與技術」下的「科學與技術」內的「氣象分析人員」,否則像「應用程式工程師」的這類人員,普遍被各個電子/資訊行業所需要。

不過這個錯誤,並不太重要!更嚴重的是這個職涯類型測驗的結果,根本對大專學生一點幫助都沒有。

欠缺人格特質和興趣的分析


舉個例子來說,每個從「電子工程系」畢業的學生,做了測驗後的結果,「資訊科技」這項都名列前矛,我想請問設計網站的人,該怎麼幫助這些學生就業呢?

我曾寫過《了解自己-4/4-善用人格特質》一文,裏面說明了選擇工作的方法,應該從:人格特質、興趣、專長和產業的交集來尋找每個人適合的工作。

但如果今天這些從「電子工程系」畢業的學生,真的希望藉由這個網站能達到協助就業的目標,卻一直無法如願時,那算不算是鬼打牆?

難道繼續再做「職能診斷」,試著增強一般技能後,就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工作?

如果教育部官員天真的這麼想,那他們就真的該死了!但是我們從這個網站的測驗上看到背後的思維正是這樣的天真!

如果連這些承辦這個網站的教育部高官自己都需要再教育,在學校除非他們找學生輔導室幫忙,否則自然沒有人告訴這些學生應該用對的方式去找,這些學生自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而找不到適合自己工作的人,就會像我在《找到你的「主場優勢」》中說的那樣:
職場中有非常多的人缺乏對工作的熱情,而且這類的人通常在工作中表現並不好。

此外,因為他們並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在那發揮自己的天分,所以就冷漠的態度作著目前的工作,也不會想要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而他們繼續作眼前工作的原因只為了那份能維持生活的薪水,在工作上自然也不會有太傑出的表現。

我們只要將這個惡性循環的時間拉長五至十年,「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與「對工作缺乏熱情的人」二者之間竸爭力的差異就會越來越多,只要再遇上了產業的調整或公司營運上的困境,這些缺少竸爭力的人往往就成為公司裁員的對象。
這樣又算不算是鬼打牆呢?

結論


很簡單:想要找到工作不難,但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卻很不容易。

但我自己認為方法很簡單,就是靠自己!多花時間觀察、了解自己,再想辦法突出自己,再選擇一個好的產業,把自己丟進去就完成了!

這個方法就像投資一樣簡單:選對的標的,選對的買進時間。只是,光這兩點就很難呀!

沒錯!這就是《人生現實遊戲》!

你不動腦筋,注定就是要當遊戲中的小白,注定要在「人生現實遊戲」中繼續鬼打牆!

2 則留言:

  1. "我個人認為,最適合做這個測驗的時機應該是在像高中、或國中,準備要分科系繼續升學的時候,這時候就可以選擇有興趣的職業類型繼進修。國中畢業,可以進入適合興趣的高職;高中畢業可以進入適合興趣的大學系所內。"
    這說得真好, 不過就我孩子的經驗, 通常學校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 升學率, 所以通常沒特別認真做這個.

    回覆刪除
  2. 這個部份,父母必須介入,引導孩子逐步發現自己的天份、了解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相對其他人的優勢與劣勢,然後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技能。
    如果單靠學校,恐怕效果有限。不過,我們現在的高中、專科、大學內,都設有學生輔導中心,可以利用裏面的資源,讓小孩完成上述的這些事,協助他們認識自己,再選擇繼續升學或就業。
    另外,父母本身的觀念也必須改進!現在很快的升學,不表示未來就能一帆風順。就像陳之華在《沒有資優班》說的「人生其實最像一場馬拉松,一再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卻沒有適當的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差異、天份與資質,那就是鼓吹每個人用衝刺的方法去長跑!贏了起跑點,卻會在中途把氣力和耐力用盡。
    即使一開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們的動力如果無法來自個人,而是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和期望,那人生從小就少了自發性的熱情,最後還是無法將人生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