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這才叫勵志

前幾天,我的朋友白熊在他的噗上分享了他參加網聚後的感觸。
昨天網聚,104楊董分享了兩句心得。1. "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要不要",2. "你也許並不出類拔萃,但是可以與眾不同"。唔,的確很勵志

我回噗問他「這兩句話有這麼勵志嗎?」

他回答「唔,這要搭配他講的三段人物故事和二段 video 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老實說,我一點也不在意楊基寬說了什麼。即使我看到、聽到了他準備的資料了,我的人生也不會因為聽了他的一句話而改變,更何況我沒聽到他說了什麼。

那這篇文章我要寫什麼?我要和大家討論被大家用濫用、亂用的「勵志」一詞。

「勵志」一詞


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說:激勵志節,奮發向上。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惠物辭所賞,勵志故絕人。」舊唐書˙卷一七一˙李渤傳:「渤恥其家汙,堅苦不仕,勵志於文學,不從科舉。」

那「志節」又是什麼?「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又說:志氣節操。漢書˙卷三十三˙魏豹等傳˙贊曰:「橫之志節,賓客慕義,猶不能自立,豈非天虖!」晉書˙卷六十二˙劉琨傳:「不幸遭難,志節不遂。」或作「志操」。

那「節操」又是什麼?「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又說:堅定不移的操守。晉書˙卷八十九˙忠義傳˙沈勁傳:「勁少有節操,哀父死於非義,志欲立勳以雪先恥。」

那「操守」又是什麼?「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又說:端正的品德和行為。新唐書˙卷一七三˙裴度傳:「度退然纔中人,而神觀邁爽,操守堅正,善佔對。」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有操守的,到底要從科甲出身。」

如果我們這三段解釋串在一起,所謂的「勵志」,意思應該是「激勵堅定不移的端正品德和行為」。

簡單地說,所謂的「勵志」有三個要素:一是「堅定不移」、二是「端正的品德」、三是「端正的行為」。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要「堅持到底」、「信念」、和「行為」。

「信念」


我比較不想討論這點,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每個民族的價值觀差異更是大,往往對相同的事情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

不過既然叫「勵志」,就表示那是一句待在你旁邊,時時督促你上進、在你想放棄時刺激你的話,而不是像某些喜新厭舊的人,看到新的就拋棄舊的。

如果一個人的信念,像牆頭草,風行草偃,那個就不叫「信念」叫「口號」,只是打嘴砲、講爽的。

「行為」


「行為」是彰顯「信念」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光相信某件事,卻不去確實的執行它,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你是你,他是他,兩者一點關係也沒有。

而且,如果有某些「信念」根本無法執行,那就不是「信念」,那還是「口號」。

但如果是很難作到的事而並非作不到,那就很像是真的「信念」了,因為「信念」之所以叫「信念」,就是因為它們很難作到。

「堅持」


有句話叫「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其實,講得就是「勵志」中的「堅持」。

如果有某句話乍聽之下後讓你聽了之後心有戚戚焉,第一天熱血沸騰,第二天剩一半的沸騰,第三天又剩一半的沸騰,那就不叫勵志。

因為你只是一時鬼迷了心竅、或忘記吃藥而已,一遇到障礙就會發現實際情況與想像不同,馬上軟掉、退卻或停止。

結論


我的讀者的年紀都差不多該成年了,過去該知道的事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就別輕易相信什麼勵志的話了!

因為那些真正勵志的話早在我們的求學生涯就學了不少,現在隨手拈來一大堆,什麼四維、八德...,還包括一些名人的德行。

但可能就是因為執著於眼前的利益、又或者是懶惰,以致於被你棄之不用,甚至遺忘。

所以我們該作的,是找回這些事,並問自己要不要再相信這些知道的事,然後在生活中照著去做而已。

往往越簡單的話,越難做到,更別說堅持了。

這才叫勵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