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5

上善若水

上次我在《治水》一文提到「水」,這又讓我想到老子「上善若水」的主張。

我找到《老子8》「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節經文


老子繼續主張「水的德行是最接近於道」的觀念。他認為水的各種特性與萬物沒有利害衝突,也不與其他物質相爭,所以和其他人沒有怨恨。

我個人認為這節經文不但藉由水的特性點出了個人修身的理念與具體行為,還可以作「品質部門」與其他部門相處的原則。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低處流。我以為老子是想藉由水向低處流的特性,點出作人處世時宜處於卑下的態度。

《老子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老子透過這節經文詮釋「下」。所謂的「下」就是以身處劣勢、謙遜的態度。站在上方、處於優勢一方的,就要透過「下」來與處於劣勢的一方相處;而身處劣勢的一方,也用謙下的態度和強者相處。最後又用「大者宜為下」再度提醒強者。

我認為這是水很重要的特性。

心善淵


水累積之後成為淵,淵就是深水、深潭。我以為老子是想藉由水潭深不見底的特性,再次強調有本事的人是不張揚的,而且持續累積才能成為淵。

這個觀點和「海納百川」不同。因為「海」強調的是包容,但老子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要求。在《老子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繼續說明了解這個道理的人知道不自滿,也正因為他能夠不自滿,他才能夠去舊更新。

與善仁



所謂的「仁」就是愛人如己,一視同人。我以為老子是想藉由水被澤萬物的特性,再次強調與人相處、給與的時候要時時保持「仁心」。

《老子81》「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就特別強調在給予其他人時,給的愈多自己就愈多。

言善信


水在自然界依時節如期而至。老子藉此說明水誠信無偽的原則。

另外,老子也多次提到「信」的特性:

《老子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警惕人們誠實的話語並不一定漂亮,但漂亮的話語並不真實。《老子36》「夫輕諾必寡信」輕易許諾別人的話,勢必很少遵守信約。要取信於人就不能輕易許諾不能兌現的事情。

《老子17》「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說明如果為人誠信不足,就不會有人信任他。《老子49》「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實之人我信實待之,不信實之人我亦以信實待之,因為這才是信實的德性。

正善治



「正」通「政」是治理之事,「治」是管理、統理的動作。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存於《老子10》「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如果說「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中心,那「無為」就成了研究老子哲學的重要項目。但「無為」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清靜自守」。以下繼續說明《老子》內多個與「無為」有關的說明。

《老子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用正道來治國,用奇巧來用兵,用無為之事來治理天下;《老子60》「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就像烹調小魚的過程,不要輕易去攪動它!

《老子75》「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乃是因上位的統治者太過於想要有所作為,因此人民難以治理。

那人民為什麼難以治理呢?《老子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古時候善於治理國家的聖者,他並不喚醒人們的利害智巧,而是要人民守著純樸愚厚。人民之所以難治,正是因為人們的利害巧智多了,因此,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便戕害了國家!不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才是國家之福!

事善能


我認為老子是要巧借水的本性告誡我們:做事必須講究方法。

「善者,果而已」《老子30》;「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64》。能儘快結束(爭戰)就是就是善;大多數人做事時常常是快要完成了,反而失敗了,因此越要到結束越要小心。

「圖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63》。天下的難事必從易事開始作;天下的大事必從小事開始作。

「合抱之木,起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64》。任何工作都必須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要想一蹴可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24》。踮著腳站,就站不穩;兩步當作一步走,就走不遠,來比喻:作事情必須按部就班,不能一步登天。

動善時


我以為老子是要巧借水能隨著自然而變的特性:在常溫的時候是液體,在天氣熱的高溫時是氣體,在天氣冷的低溫時是固體,以此告誡我們:在行為處事時必須配合外在的時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64》。
  • 事情在穩定的時候容易維持;
  • 事情還沒有出現變化的跡象時容易提出對策;
  • 在脆弱的時候容易分解;
  • 在微小的時候容易消除。
  • 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變化時就把它做好,要在動亂還沒有發生時就把它治理好。
老子以此告誡我們:作事必須掌握時機。

在歷史中



我們真的很難看到有那個在上位者能真正作到「無為而治」。因為目前的社會受西方的影響,期望能選出一個好的執政者,藉由這個執政者的帶領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但實際上,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失望的例子總是比較多,因為人民不允許在上位者「無為而治」,而在上位者自己也不想「無為而治」。

不過,在過去的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曾作到接近「無為而治」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我會想到李世民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中少數會自省、克制自己慾望、納諫、修正自己的行為的帝王。

他即帝位後,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前朝的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善辯聞名,卻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諍諫,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

所謂「諍諫」,是臣子對於君主的意見或決定,提出相反的看法。所以諍諫是一種以下犯上的行為。對於臣子而言,諍諫需要勇氣,因為諍諫很容易觸怒君主;但對於君主而言,納諫則需要虛心才能接受臣子的諍諫。

因為要一個手握大權的君主接受他人的意見,往往會損及自己的權威,換言之,就是有損君主的面子。這就算換做一般平常人,當他們做錯事、說錯話而有朋友加以糾正時,他們往往都不願意接受,因為這有損自己的面子,更何況手握絕對大權的君主?

既然納諫如此不易,但光是魏徵一人就廷諫了超過兩百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雖然因此多次讓李世民想殺掉他,但終究沒有真正動手。

在魏徵死後李世民悲慟至極,告訴其他臣子:「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雖然晚年的李世民納諫的氣度已不如初期,但他的確有很長的一段時期是認真執行的。

在現實狀況中


我們更是很難看到有那個政府、企業的領導人,願意當眾承認自已的能力、決策不正確。

直到看了商周對許文龍的專訪。許文龍表示「奇美沒有能力扶持就請別人來扶,老闆可以請別人來做,不一定要許文龍。」這讓我開始注意許文龍。

「低調而沒有架子的許文龍,不愛受拘束、更不喜歡管人,1988年就禁止在公司裡講『管理』二字,自創『沒有管理的管理』經營理念,對專業經理人非常授權,講究正派經營、順其自然,即使奇美電子上市後股價跌落,他也堅持不護盤。」記者在報導中這麼說。

對一般的上班族而言


我們又該如何實踐「上善若水」呢?

我以為老子已經告訴我實踐的步驟: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但我發現這樣作事真的有很大的難度:
  • 居善地:
    要讓自己隨時都「下」(謙卑)實在很難,因為自信心不足,就怕別人因為自己「下」反而瞧不起自己了。
  • 心善淵:
    自己用心累積自己實力好像沒啥用,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斤兩而小覷了自己,說到底,還是自信心不足。
  • 與善仁:
    怕自己給了別人太多,自己反倒沒有了,簡單的說就是怕吃虧了。
  • 言善信:
    別人可不會這麼守信、就先承諾了,搞了半天,還不是守法、守信的人吃虧了?
  • 正善治:
    自己若不提出什麼名堂、好好求表現,老闆反而不知道你有作事,反正有些事作不好,只要怪別人不配合,自己一點問題也沒有。
  • 事善能:
    作事情那要想什麼方法、和規範?能作好事情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別人的作法可沒有我這麼聰明呢!
  • 動善時:
    作事情那等得了這麼久?最好能劍及履及、一蹴可及,馬上就作好。

如果以現在的價值觀來看這七件事,簡直是笨人一個,那有人做事自己綁手綁腳的?

但最近


我開始從別人的反應中、檢討自己的想法與行為。

因為最近在導入ISO,和其他部門的同事相處緊張,被他們認為自己是個要求很高的人。

但看了這節經文後,我發現「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應用在品質管理上非常切合。因為品質系統就像是「水」,沒有一個部門不像萬物需要水般的需要品質。

但現實狀況可就沒這麼好了,竟然是有眾多的同事害怕品質部門,我們還沒作到「善利萬物」,倒先作到了「處眾人之所惡」。

但倘若我們自認為是善利萬物的「水」,還沒開始作「水」卻倒被眾人「惡」了,這應該是「水」的問題、而非「萬物」有問題。

這讓我開始虛心地檢討自己,是不是沒用對的方法作事,才會落入現在的困境。因此期望能打破這個處境,讓自己的生活更從容、自在。

但方法呢?我發現還是作好「水」的這七件事!

首先該作的,就是善「下」。
  1. 林安梧-《老子道德經新譯
  2. 南宮飛雲-《論老子的「上善若水」
  3. 鄭秋霜-《奇美要當第一好 不做第一大

4 則留言:

  1. 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我無身,何有大患

    回覆刪除
  2. 給一樓的匿名:
    謝謝你點出了其中的重點:寵辱若驚。
    如果執著於名利的標準,就會患得患失。當我不再以此為標準時,就不再執著於有形的事物,自然不再患得患失。
    雖然我還作不到,不過,這會是我努力的目標。

    回覆刪除
  3. 岩岩留意老子的哲學
    睇到你的blog
    很有意思

    回覆刪除
  4. 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我無身,何有大患

    This is a good quote!
    I think the key is that do not apply any situation personally, rather one should try to focus just on the situatio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