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4

「研發記錄簿」的二、三事 - 1/2 關於「研發記錄簿」

這篇文章是要回應網友MaoYang的文章《您還在使用「研發記錄簿」嗎?》。

不過,為了回答MaoYang的問題,我將回應分成兩篇文章:
  • 關於「研發記錄簿」
  • 為什麼工作還是接不起來?

這是第一篇,我將說明我所知道的「研發記錄簿」。

2008/10/21

僱用老鳥,不如僱用菜鳥?

我看了47期的經理人,其中有篇「僱用老鳥,不如僱用菜鳥?」引用了華頓的文章。

2008/10/20

寫給女兒的信

最近發表的文章變少了,並非因為寫作遇到什麼瓶頸,而是因為最近一連幾個月的商周刊載了許多父母親對兒女的期望。

其實我原本是想不出來要寫什麼給女兒的,直到商周介紹了由「拒絕聯考的小子」的作者,寫他兒子在國中的遭遇的書,我只看了書中的兩頁摘要,就決定開始下筆對女兒寫些什麼。

因為考慮女兒是在十多年後才要看到這封信,所以邊構思邊寫、邊寫邊改的結果,是一連花了好幾個星期坐車回台北的晚上,才延後了其他的撰寫計畫。

女兒:

這封信是在你一歲多時爸爸所寫的。

我不知道你將會在幾歲時看到這封信,但我期望你看到信時至少已經12歲。因為這時候的你正處於建立價值觀、人生觀、與培養邏輯判斷、分析能力的時刻,也唯有俱備這些能力,才能看懂爸爸這封信的內容。

我當然也不可能知道你將用什麼心情在看這封信,不過,我希望你能獨立地思考爸爸所說的內容,然後進一步去求證。不要因為是爸爸說的、就照單全收。這樣不但浪費了你的大腦,也辜負了我花這麼長時間所構思的內容。

最大的期望

我要說:能培養你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將是我對你最大的期望。

不過,要能作到獨立思考,就得依靠你在12歲之前所培養的能力。但因為這個培養的過程在我寫這封信時尚未發生,所以我現在也不敢肯定:到你長到12歲的過程中我能不能培養你具備這個能力。

但我敢確定的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包含我和你媽媽在內的許多人會一直告訴你要作這、要作那。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漸漸的放手、改由你自己決定要作什麼,但這也表示將由你自己去承擔這些決定的後果。

可是你不需要太過擔心,我相信當我們敢這麼作時,就表示我們已經確定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作決策所需要具備的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獨立思考就像是樹的根基,樹的根基雖然看不見,卻是影響後續成長的關鍵,只有根基正確了才能長出正確的果實;有了正確的果實,才有可能再栽種出其他的樹。

我忘記以前是誰說過「如果將地球上所有的財產全部平均分給地球上所有的人,過了五年之後,最有錢的人還是這些有錢的人。」

但我認為,這句話只有在以下的情形下是正確的:這些原本就是有錢人的財富是自己賺來的。

人的行為取決於思考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取決於他的思考,如果他具有將錢變多的思考能力,未來也還是會有將錢變多的能力,因為他的腦不會因為財富的重分配而被改變。

如果沒意外的話,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我應該已經帶領你讀過許多有錢人的故事,而且我應該也會在你看完這些故事時問你一些問題:他的想法和其他人有什麼差別?

所以,你應該早就發現這些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想法與其他人不同。正因為這樣,他們在遇到大家都害怕的時候才敢奮不顧身的投入市場,賺取別人所不敢的財富。

雖然我舉的是有錢人的例子,但並不表示我期望你向「有錢人」這個目標邁進,我真正希望的是你一生都向「獨立思考」的目標前進,因為只有當一個人俱有「獨立思考」的條件後,才能表現出「財富自由」的狀態,驗證具備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後的結果。

此外,我也會一直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用身教告訴你這些教訓,驗證俱有正確觀念的結果,證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這個世界上一直不缺少欠缺獨立思考的傢伙,這個現象從幾千年前到現在都沒變。

在三千多年前的聖經上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上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可見,從東方到西方、從以前到現在,這些智者早就知道大家認為對的事都要存疑,既然如此,就請你開始作個保持獨立思維的人。但是,請記得獨立思考跟剛愎自用通常也只有一線之隔,不過通常大家都是以結果來論斷彼此之間的差異。

第二項期望

我對你的第二項期望是,希望你能花時間去了解自己、和自己相處。

「了解自己有多重要?」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應該會回答「就像不斷地對仙人掌澆水,或是把玫瑰放到沙漠養」。

因為當一個人越是想要補強自己的缺點,就越會發現他們為此所作的努力不但起不了作用,還可能有反效果。

這就像你沒看過澆很多水還能活下來的仙人掌,因為仙人掌原本就是生長在日夜溫差很大、溼度很低、日照充足的環境;而玫瑰則是嬌貴的花朵,需要在控制溫、溼、照度的環境內才能培養,互換這二者環境的結果,則是讓這兩個都活不下去。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要你了解每個人都有上帝所賜予的優勢,雖然我們不一定都了解上帝分配的邏輯、或理由,但倘若我們能善用這個優勢,也許就能達到上帝所賜予我們的原因。這個部份的思維我都寫在「十里馬」這篇文章內了,我在這要強調的是如何和自己相處。

和自己相處

現在的你,正是從家裏邁向同儕的時候,但我仍期望你不要將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同學、朋友身上,而是要放在自己身上。

因為,我看到很多的人無法獨處,甚至害怕獨處,因此他們需要一直有親人、朋友在身邊,但我得告訴你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孤單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將來也將自己一個人離開這個世院,如果不趁早學會與自己相處,那不但自己痛苦、和你相處的人也會很痛苦。

我這麼說,並非要棄你不顧,而是每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條道路,每個人的目的地不同,你和每個遭遇的人都是彼此生命的過客,也許會相處一段時間,但到了人生的分岔路,還是得分道揚鑣、互道再見,走下一段各自的路程。

所以爸爸才說,父母不可能陪你一輩子,你必須趁早認清這個課題,早早學會獨立,走你自己的路,也學會為自己負責。

第三項期望

我對你的第三項期望是,希望你能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所謂的「學習」,是指長久的行為改變,也就是說不只要「知」也要能「行」,換句話說,就是學會了之後要能改變原來的行為。

關於「知」

在「知」的過程中,我希望你能持續保持好奇心、以及閱讀的習慣。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我們所知道事物的制約,如果我們想打破這個困境,靠的就是好奇心將新的東西加入我們的腦。

時常打破你的習慣,選擇平時不會作的選擇,例如:吃你不敢吃、不曾吃、不可能會吃的東西,看你壓根也不會看的電影、書、演講、風景。

人生無常,你看過的任何東西、去過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將是你最後一次去,就衝著這點,說什麼也要試試看。

雖然如此,但仍有些東西可不要試,例如:毒品,因為它們一旦成癮,將不可自拔。僅只是這點,過去數百年來,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犯過這類錯誤,就別再試了。

除了好奇心,也請你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

我和你媽媽雖然興趣不同,但我們的共同興趣之一就是閱讀。即使你未來會離開學校了,透過閱讀仍然能同步與其他人的資訊。

而且,人類雖然在科技上進步非常快,但人生所需面對的課題卻一直沒有變過,透過閱讀能讓你認識縱橫數千年、橫跨數千里的朋友,藉由他們的智慧,就足以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至於要看那些書,我認為你的「好奇心」會指引你的閱讀方向。

至於「行」

大多數的人在「行」這件事上,不是「知而未行」就是「重覆犯錯」。

聖經中對「知而未行」的行為比喻成「看著鏡中的自己,看見走後隨即消失。」確實,如果已經「知」但卻未「行」,就像從未「知」是一樣的。

另外在「行」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發現是否正確有「行」得不夠好的地方,然後加以改進。因為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都是重覆的。

所以,聖經中對「重覆犯錯」比喻成「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轉過來吃它所吐的。」換就話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所以,知「道」了就要行,這才叫學習。

第四項期望

我最後對你的期望是希望你有「紀律」。

所謂的「紀律」不是只在軍隊才有用,在平常的時候就要逐步開始培養紀律。

最常見到的是從成功的人身上看到,例如我最常舉「巴菲特」的例子,他就有自己設定的投資紀律。

設定紀律的目的就是要人違反人性,如果要你明知道作一件事可能大至犧牲自己的性命、讓大家懷疑你、小到讓自己不方便,但仍義無反顧的去作,這就是一種紀律。

像是前面說的巴菲特,因為堅持「不買看不懂的東西」,使波克夏成功地躲過2000年3月開始到2002年10月底由網路泡沫所影響到的股市崩盤,儘管在這之前的一、二年巴菲特的「堅持」引發市場譁然,甚至被懷疑已經過時,但他仍然續繼堅持,這就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而勇氣的表現就是一種紀律。

但是有紀律和固執只有一線之隔,紀律所要依靠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獨立的思考、和自己相處、自我的學習能力,你才會有接受別人懷疑眼光的依據,因為你知道你的紀律是有依據的。

但要作個有紀律的人,那你就得知道那將使你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但這是違反人類喜歡群聚的天性,因為那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忍受這些質疑,也才能彰顯你與其他人不同的價值,這才是我對你的期望。

最後

我要讓你知道當你聽到別人的言論時,不要完全相信別人說的,倘若你對任何人說的話存有疑問,不論對方是誰,甚至是爸爸,都一定要再去求證。因為,不論最後求證的結果是對是錯,都能證明一件事:別人告訴你的不一定全部正確。

另外,未來的世界,是依照你與其他人有多麼不同來評價你,所以當你以自己的天賦來加強自己時,這樣你的被取代性將會很低。即使別人有很多學來的技能、但他永遠比不上你的天賦+努力的結果。

我也從不期望你的功課一定要有多麼好,因為,我知道你俱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只要是可以經學習就能學會的事,你也能學的會。重點是當有一天你知道這些知識對你很重要時,你自然會有學習的動力將這些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學會。

還有,我要你知道,我永遠愛你。


2008/10/17

《我的32個臉孔》讀後感

感謝我的朋友,寄了一個蔡銀娟的《我的32個臉孔》的pps檔給我看。
我的32個臉孔
「真是道出了我的心聲!」我的朋友說。

2008/10/01

商周1088期-釋放決策權,員工、企業雙贏

前幾天中午和同事去吃飯,我們談到了目前的處境,他說「我們現在好像在和公司對抗,但我們不是應該要往同一個方向嗎?」

「我們不是互相對抗,而是朝向不同方向的多頭馬車,因為方向不同,使力量抵消了。」我回答。

回家的路上,翻到了1088期的商周的管理小品「釋放決策權,員工、企業雙贏」。

在這篇文章中

提到讓員工願意為公司投入更多心力的方式,是營造公司內更高的向心力,而營造向心力的方式就是讓員工參與決策過程。

傳統的「員工參與」以業務部門來說,就是分配到每個人目標額Quota。但單純的目標額,並不能使員工的目標連結到企業的目標,反而使員工覺得「這是公司要求我的」。

如果能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標的時候,就按照這篇文章介紹的方式:

  • 由所有部門包含基層員工在內的所有員工進行「星星會議」,討論出每個部門自己認為的今年第一優先目標。
  • 接著將所有員工討論後達成的共識呈交部門主管與總經理討論,以確認公司資源擺放的優先順序,並作成最後的決策。
  • 在決策形成後,各部門再提出達成目標的具體做法,並依照具體作法去執行。

決策方式的差異

因為過去是「高層說了算」,基層只需要依照決策結果,訂出達成的方法後,依照這些方法來執行。

現在則是打破慣例由基層員工參與制定公司年度目標的決策過程,藉由一起訂出目標、再共同討論具體方式,最後再完成當初訂下的目標。

藉由一步一步的方式,讓員工願意將這個目標設定成自我的目標,藉由達成員工個人目標的方式、讓公司目標也同時達成,造成企業雙贏局面。

問題的起源

回到我同事的問題「自己現在好像在和公司對抗」,我不禁想問個很簡單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進入一間公司?」

我自己認為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的職業生涯Career目標和公司的目標在未來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認為在達成個人目標的同時,也同時達成了公司目標,所以我們會覺得加入公司是個人的最佳方案,而公司也認為找像我們這樣有相同目標的人,是最佳的選擇。

但現在我們竟然會覺得「自己現在好像在和公司對抗」,那是因為我們認知到公司現在的目標已經和當時進入公司時所認知的不一致。

目標不同的原因

會造成這個情形的原因有很多:

  • 公司的目標本來就和宣稱的不同
  • 我們當時認知到的公司目標根本就是錯誤的
  • 公司的目標後來調整了,但卻未重新和員工調整

解決方案

不論是上述的那個原因,我自己認為解決這個困境的關鍵就在全員參與制定的年度目標。

為什麼呢?因為「全員參與制定的年度目標」有幾個優點:

  1. 如果是全公司所制定的目標,通常不會輕易變更,也不會說一套作一套。
  2. 因為是全員參與所制定的目標,所以大家都會更認同這個目標,甚至視為自己的目標,就不會對這個目標產生反感,在訂實際作法時就會更用心。
  3. 因為每個成員已經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個目標,所以對於其他部門的配合事項也能有同理心的對待,配合度自然能提高。
  4. 因為是自己參與制定的目標,所以在實際執行時遇到措折時的忍受度就會提高,就更能調整自己的方式去執行。

小結

我自己認為「全員參與制定年度目標」就是一個重新聚焦(Re-focus)的過程。因為這些目標已經藉由討論的過程被重新整合、收斂了,所以最後產出的目標就是眾人目標交集後的結果。

將公司有限的資源,投注在這個有限的目標上,就能提高成功的勝算。

倘若,我們不能認同這個目標,我想腳是長在我們的身上的,我們就得找另一間未來目標與自己的職業生涯Career目標一致的公司。

  1. 商周1088期,「釋放決策權,員工、企業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