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2

我對基金的看法-2/3-基金本身的先天缺陷

另外,我認為「基金」這個投資工具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就我來看它至少有以下的缺陷:

資訊不夠透明

在絕大多的情況下,一般的投資人並不認識基金經理人,我所謂的認識是除了要知道他/她的姓名以外,還要知道他/她過去的操作績效,最好還能知道他/她的個性,畢竟基金的操作策略還是得由人來執行。此外,基金本身的操作也不夠透明,包括什麼時候買了那些股票,買進的價格,基金經理人的更換、目前的單位數,最好都能揭露。但通常一般的投資人並無法得知以上的資訊,即使能知道,也多半不是即時資訊。

太過重視短期績效

大多數的基金投資人會依照「四四三三」原則<註一>來挑選基金,要求自己買的基金不論是長期、中期、短期的績效都要很好。但如果以巴菲特的投資邏輯「看透企業的本質,長期持有」來看基金時,就會產生價值觀的衝突,因為巴菲特認為選擇了公司後就不打算賣出,讓獲利隨著被投資的公司而增加,就像至 2008年為止波克夏(巴菲特的公司)投資可口可樂18年,投資報酬率達844%。

但多數的基金價值的來源,理論上是收取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但是台灣的股利一年只收取一次,但投資人可無法容許沒有在短期沒有獲利,因此,基金經理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眼光,就必須一直讓公司不斷的有短期的獲利以吸引投資者的眼光。這逼得基金經理人也得更頻繁的進出股市賣股票,賺取賣出價格與買入價格的價差,好讓短期績效也能對投資人交代。但這時基金經理人的壓力才剛開始,因為在多頭、或空頭市場,基金經理人都得面對不同的壓力來源。

在空頭市場的缺陷

如果是這在空頭市場時,因為這些好股票的賣出價格通常也低,能賺取的價差也低,但基金經理人可沒有巴菲特的guts因為能賺取的價差低就不賣股票,為了給基金投資人的短期獲利,也只得忍痛賣出。好股票當然很容易脫手,但賣出後抱了滿手的現金後,總不能放在銀行賺取比通貨膨脹還低的利息,不過,幸運的是通常多頭市場,好股票的價格也低,還是可以再換其他的股票,只是我總覺得「賣掉很好的股票去換其他的好股票」的邏輯,似乎也挺怪的。

在多頭市場的缺陷

倘若是在多頭市場,基金經理人都的壓力可能更大。因為每支股票的股價普遍被高估的情況下,賣出好股票能賺取的價差雖然高,但這時投資人的預期心理是希望基金能賺更多的錢,因此在賣出股票抱得滿手現金的情況下,基金經理人可能被迫去追高買進股票。

這讓我想起,巴菲特因為在2006 年,因為他看不到值得長抱的好股票,不願意濫竽充數,導致波克夏的現金水位很高。在2006年的股東會開會前夕被媒體再度為文諷刺,指巴菲特可能年紀大了,投資眼光退化了,才發掘不到更多的投資機會。對此,巴菲特在2006、2007年都陸續釋出相同的答案,就是「他還在等待」。

因為在多頭市場中,只能從眾多本益比偏高的股票中,選擇相對適合的標的,但挑錯股票、或挑錯股價的機率絕對比挑對的機率高,也肯定比在空頭市場更高,換句話說,當股市突然反轉時,被套牢的機會就非常高。

我想一般的基金經理人可沒有巴菲特的guts,即使面對基金價格下跌、也有勇氣向隨風起舞的投資者說不、並堅持告訴大家自己將始終如一地遵守「當大家貪的時候要恐懼」的價值投資原則,我想就算他不怕被批死、批臭,他的老闆可不會就此原諒他。

持股過於分散

如果觀察波克夏所投資的公司,會發現波克夏投資的公司股權都相當集中。但我卻沒發現那個基金敢投資那間公司股權很多的。股權分散有什麼缺點呢?雖然這樣安全性較高,但也因為投資過於分散,導致即使所投資的公司獲利頗高,也被其他沒那麼賺錢公司的獲利所稀釋。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使用「把雞蛋應該放在一個籠子內,但必須要小心看管」的策略,就是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數的公司,這樣就能兼顧獲利與安全性,這也是我認為基金市場中少有超過波克夏在1965-2007年年複合成長率21.1%績效的緣故。

基金的主題也是缺點
每支基金大多有所謂的主題、也就是選股策略,例如「台灣高科技」、「替代性能源」、甚至是前陣子的「愛台灣」,但這些策略往往受限於單一因素。例如:「台灣高科技」的廠商主要都是外銷,因此受匯市、和美國的景氣影響很大,像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襲擊全球、FED刻意讓美金貶值以降低通膨,就嚴重影響到了這些廠商的獲利。

又比如「替代性能源」的策略。所謂的「替代性能源」是指替代傳統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氣的能源:如風力、太陽能、生質能源。因為目前這些「替代性能源」的單價還是較傳統能源高,因此它會受到傳統能源價格(尤其是油價),影響到預期需要「替代性能源」的心理(油價越高越需要,油價越低越不需要),因此,這個策略還是會受到單一的因素影響價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